2024年第8期

时间: 2024-09-02 点击次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8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38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46

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48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5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5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58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60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67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202210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一部分)……………………………………76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20131月至20243月期间有关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节录)………………………………………………………………81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202210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一部分)……………91

重要指示

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93

●重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2024627日)……………………………………94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2024730日)……………………………………96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2024823日)……………………………………100

四川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精神………………………………101

重要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1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124

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第40个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130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33

●省委精神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140

王晓晖主持召开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强调 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定用以统揽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145

王晓晖在眉山市调研时强调 扎实抓好三中全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以改革为动力更好助推四川现代化建设………………………………………………………148

●学习参考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人民日报》撰文)…………………15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47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7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5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二十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和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继续推进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

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全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

全会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要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全会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按照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全会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引领全球治理,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

全会强调,要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做好巡视工作。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丁向群、于立军、于吉红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决定,接受秦刚同志辞职申请,免去秦刚同志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李尚福、李玉超、孙金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李尚福、李玉超、孙金明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19日第01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

——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4)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5)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6)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

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7)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实行依法按期认缴。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三、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8)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

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9)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优化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10)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核算,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

11)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12)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1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

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

15)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

五、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16)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

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

1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18)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支持长期资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市制度。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完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规范约束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标准统一。

制定金融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统一金融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清算规则制度,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硬约束制度,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机制,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建立统一的全口径外债监管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19)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20)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2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22)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2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优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制定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

七、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4)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深化援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全链条管理。

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25)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推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全球集散分拨中心,支持各类主体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出口管制体系和贸易救济制度。

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发展,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26)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27)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发挥沿海、沿边、沿江和交通干线等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28)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八、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29)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法及其实施机制,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30)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

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健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平台,加强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

31)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

32)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好发挥党外人士作用,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

九、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33)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完善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提高立法质量。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

3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政府立法审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健全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完善行政裁决制度。完善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健全垂直管理机构和地方协作配合机制。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强化公益性。

35)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强化当事人、检察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执行活动的全程监督。完善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完善国家赔偿制度。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规范专门法院设置。深化行政案件级别管辖、集中管辖、异地管辖改革。构建协同高效的警务体制机制,推进地方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继续推进民航公安机关和海关缉私部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制度。

坚持正确人权观,加强人权执法司法保障,完善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纠正等工作机制,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制度,依法查处利用职权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犯罪行为。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36)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律师制度、公证体制、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制定专门矫治教育规定。

37)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完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依法约定管辖、选择适用域外法等司法审判制度。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38)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

39)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0)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

41)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十一、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

43)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4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4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

46)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十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47)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48)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49)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完善绿色税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十三、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50)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

51)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

52)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

53)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深化安全领域国际执法合作,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

十四、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54)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政治建军。优化军委机关部门职能配置,健全战建备统筹推进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咨询评估机制,深化战略管理创新,完善军事治理体系。健全依法治军工作机制。完善作战战备、军事人力资源等领域配套政策制度。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推动院校内涵式发展。实施军队企事业单位调整改革。

55)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完善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职能,健全重大安全领域指挥功能,建立同中央和国家机关协调运行机制。优化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编成,完善任务部队联合作战指挥编组模式。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统筹。构建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加快发展战略威慑力量,大力发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统筹加强传统作战力量建设。优化武警部队力量编成。

56)深化跨军地改革。健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机制,完善涉军决策议事协调体制机制。健全国防建设军事需求提报和军地对接机制,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改进武器装备采购制度,建立军品设计回报机制,构建武器装备现代化管理体系。完善军地标准化工作统筹机制。加强航天、军贸等领域建设和管理统筹。优化边海防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机制。深化民兵制度改革。完善双拥工作机制。

十五、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57)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鼓励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58)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完善党内法规,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

59)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持续精简规范会议文件和各类创建示范、评比达标、节庆展会论坛活动,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

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严肃查处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加强诬告行为治理。健全追逃防逃追赃机制。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推进执纪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健全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优化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机构职能,完善垂直管理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推进向中管企业全面派驻纪检监察组。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修改监察法,出台反跨境腐败法。

60)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22日第01版)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习近平


同志们: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

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关于决定稿起草过程

20231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同志担任副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128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7个多月时间里,文件起草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

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确定遵循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三是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四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五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这次全会文件起草,把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贯穿全过程。20231127日,党中央发出通知,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和部分干部群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就文件主题、框架、重要举措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决定稿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57日,决定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听取相关企业和专家学者意见。从反馈情况看,大家一致认为,决定稿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同时,各方面提出了191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能吸收尽量吸收,作出221处修改。

在起草工作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修改,形成了提请这次全会审议的决定稿。

三、关于决定稿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决定稿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内容条目通篇排序,开列60条。

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内容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决定稿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提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等等。这些举措将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决定稿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决定稿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决定稿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决定稿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第二,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决定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第三,注重全面改革。决定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

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方面,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分别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第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决定稿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提出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围绕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

第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稿提出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希望同志们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全会主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把决定稿修改好。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22日第01版)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当好排头兵 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建设模范机关

蔡奇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要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当好排头兵。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走在前、作示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总结运用好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经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带头深化理论武装,带头夯实基层基础,带头正风肃纪反腐,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走好第一方阵,当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要更好履职尽责,守正创新、狠抓落实,在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31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书记蔡奇出席会议,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并讲话。

蔡奇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提高政治站位,一体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三中全会《决定》的丰富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践行使命任务,把牢政治方向,强化主体责任,狠抓改革落实,坚持科学方法,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贯彻落实好三中全会精神。

蔡奇充分肯定近年来各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党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做法和成效,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政治忠诚、提高政治能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要紧扣职责定位,深化理论武装,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引领;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与提质量、强功能并举,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正风肃纪反腐,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严格落实机关党建责任,进一步强化制度硬约束,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对外联络部、全国总工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务院办公厅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姜信治出席会议。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党组(党委)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机关党委书记、常务副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01日第01版)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618日至19日,习近平在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和省长吴晓军陪同下,深入西宁市的学校、宗教场所等进行调研。

18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这是一所隶属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寄宿制中学,由上海市投资援建。习近平听取上海等东部地区援助青海教育工作和学校建设情况介绍,详细询问学生构成、课程设置、体育锻炼、普通话水平等情况,走进食堂、宿舍楼察看学生就餐和住宿条件,嘱咐食堂工作人员一定要确保学生饮食安全、营养可口。之后,他来到高一(1)班教室,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了解到学校将思政课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听了孩子们讲述新时代家乡的可喜变化,看了孩子们的画作,习近平十分高兴。他说,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楼前广场上,师生们纷纷围拢过来,高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亲切地对大家说,我到西宁第一站就来看望老师和同学们。上海援建的这所中学,培养来自果洛牧区的各民族孩子,成效明显,意义深远。希望孩子们倍加珍惜这里的良好条件,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为自己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他祝孩子们学有所成、健康成长。

随后,习近平来到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宏觉寺。在寺前院落,宏觉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向总书记敬献哈达,僧人提香炉、持宝伞迎接总书记。习近平参观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陈等,了解寺庙历史沿革、老一辈革命家关心推动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情况。他走进大殿,听取寺庙加强日常管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指出,宏觉寺这座千年古刹,在增进历代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把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奋斗。希望青海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9日上午,习近平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青海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好西宁、海东、海西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习近平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谋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移风易俗。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继续做好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习近平强调,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要继续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特别是宗教活动场所管理。

习近平指出,目前正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要真抓实学、善始善终,以学纪知纪明纪促进遵纪守纪执纪。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青藏高原精神,激励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

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21日第01版)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好宁夏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宁夏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等工作,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

619日,习近平结束在青海考察后,来到宁夏。当天下午,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和自治区政府主席张雨浦陪同下,到银川市调研。

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型社区。习近平首先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走进便民服务厅、社区卫生站、爱心超市,听取社区工作介绍,详细了解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开展邻里活动和便民惠民服务等情况。随后,他来到社区活动室,饶有兴致地观看居民剪纸创作、舞蹈排练,同大家亲切交流,鼓励退休居民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习近平指出,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在社区中发挥领导作用。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要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服务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

习近平来到社区居民赵守成家中,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就业、收入、医保报销、孩子上学等情况,为他们的幸福生活点赞,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赵守成告诉总书记,当地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社区建设,特别是在改造老旧小区、丰富居民文体生活等方面做了很多实事,各族群众在社区里和睦相处,生活过得很舒心。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各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是我的牵挂。希望你们把家庭建设搞得更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傍晚时分,社区广场十分热闹,居民们看见总书记来了,纷纷围拢过来,热烈鼓掌欢迎。习近平亲切地对大家说,时隔4年,我再次来宁夏看望各族干部群众,见到大家非常高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20日上午,习近平听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对宁夏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宁夏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独特,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宁夏的现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要精耕细作、持续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各有特点,要把准各地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容量、开放开发潜力,加强统筹规划和产业合作,推动形成山川共济、城乡融合、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习近平强调,宁夏要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提高内陆开放水平。保护好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生态环境,是宁夏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要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要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加强老旧小区改造。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移风易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定点帮扶、社会帮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防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加强对宗教界思想政治引领。

习近平指出,要把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推动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纪党规,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优良党风凝聚人心、引领社会风气。

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22日第01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627日下午就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各项建设同向发力综合发力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推进管党治党内容全涵盖、对象全覆盖、责任全链条、制度全贯通,进一步健全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张景虎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表示,再过几天就是我们党103周年诞辰,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同时也要看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党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不断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习近平强调,要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持和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形成一级抓一级、抓好本级带下级、大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格局,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全面过硬。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线下线上全覆盖。

习近平指出,要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必须抓好思想建设这个基础,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之以恒加强党性教育。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理论武装和实践运用、强党性和增本领相结合,健全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以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把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贯通起来,融入日常、化为习惯。

习近平强调,要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必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治病强身相结合,改进党员管理机制,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机制,健全正风肃纪常态化机制,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坚持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着力抓好政治监督、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监督、“三重一大”事项监督以及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切实让特权现象和腐败问题无所遁形。

习近平指出,要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必须加强系统集成,使制度建设与管党治党需要相适应、与党的各项建设相配套,全方位织密制度的笼子。深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查漏补缺、提质增效文章,面向实践需要,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法规制度轨道上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必须分层分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知责、担责、履责。明确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明确各级纪委的监督责任,明确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领导班子成员的管党治党责任,明确党员、干部的具体责任。健全精准科学的问责机制,层层传导压力,以责任主体到位、责任要求到位、考核问责到位,推动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到位。

习近平最后指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好头、当表率,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团结带领全党把党治理好、建设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29日第01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强化使命担当 创新思路举措 狠抓工作落实

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


中共中央政治局730日下午就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边海空防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强化使命担当,创新思路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举行。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军队文职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节日的祝贺!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黄继忠同志就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边海空防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国家安全的重要门户、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边海空防建设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领导实施边海空防领导管理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指挥开展边海空防一系列重大行动,有力捍卫了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主动。我国边海空防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边海空防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影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边海空防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局统筹,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要协调推进边海空防建设和沿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用,打造既能有效维护安全又能有力支撑发展的边海空防建设格局。要强化科技赋能,加强边海空防新型手段和条件建设,构建边海空防立体智能管控体系。要增进同有关国家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为边海空防建设营造良好周边环境。

  习近平指出,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边海空防重大问题研究,巩固提升已有改革成果,抓好既定改革任务落实,加强后续改革筹划,推动边海空防建设创新发展。要坚持边运行、边改革、边完善,优化边海防领导管理体制,完善跨军地协调机制,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确保边海防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顺畅高效。要做好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工作,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要优化人民防空建设模式,构建现代人民防空体系。

  习近平强调,边海空防涉及军地多个部门、多个层级,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优势,加强边海空防建设军地规划衔接、任务对接、资源统筹,加强军警民联防指挥和行动协同,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军队要积极主动同地方搞好沟通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国防意识,认真履职尽责,不折不扣落实好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各项任务。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01日第01版)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24624日)

习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向与会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25日第02版)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4822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彪炳史册、永励后人。

邓小平同志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面对封建统治腐败、西方列强入侵、人民饥寒交迫的深重民族灾难,少年邓小平在家乡积极参加群众斗争,后赴欧洲勤工俭学,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邓小平同志从苏联回国参加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他相继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有关工作,亲历长征和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同刘伯承、陈毅等同志一起,先后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组织实施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主要负责人。他和刘伯承、贺龙同志率部解放大西南,领导政权建设,参加领导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工作,推动西南地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27月后,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等职务。在1956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此后10年间,他负责党中央大量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许多正确主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他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1973年,他恢复工作。1975年,他开始主持党、国家、军队日常工作,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大刀阔斧开展全面整顿,针锋相对同“四人帮”进行斗争。不久他再次被错误撤职、批判,但仍然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矢志不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领导了伟大历史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同志恢复原来担任的职务。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他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他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邓小平同志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他领导全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思想。在他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强调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发展毛泽东思想,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在党的十二大上,他鲜明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设想,指导我们党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他领导我们党及时果断开展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他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机构改革。他强调要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他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对外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在他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开启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向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跨越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路径。他着眼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充分考虑历史和现状,创造性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路径。在这一伟大构想指引下,我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针对分裂中国的图谋,他强调不能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方针。我们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和主动权。

——邓小平同志坚定捍卫了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他始终旗帜鲜明反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大背景下,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危急时刻,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旗帜鲜明反对动乱,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使党和国家经受住了险风恶浪的严峻考验。之后,他深刻总结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强调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教育,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提高,确保了红色江山稳固。他振聋发聩地告诫人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

同志们、朋友们!

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他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崇高革命风范,我们永远敬仰!

同志们、朋友们!

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财富,就是以他为主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比如,邓小平同志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深化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更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是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同时要有正确的集中,全党要有核心、党中央要有权威;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要实行对外开放;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搞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充满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彰显了邓小平理论的鲜明风格和独特魅力。对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只有结合历史背景,注重整体把握、辩证把握,知其义又明其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正确用以指导实践。如果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就容易导致实践偏差,甚至犯原则性、方向性错误。历史上我们党有过这样的教训,我们一定要深刻汲取。

邓小平理论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一样,用以长期指导实践的,根本在于其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既坚持邓小平同志基于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提出的重大结论、基本观点、正确主张,又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正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坚持真理不动摇、指导实践不偏离。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也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善于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探索真理,深入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问题,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同志们、朋友们!

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继往开来,奋发进取。

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不该改的不改。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要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不断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和历史创造精神。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开放和安全,增强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

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军队是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我们要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加强军事治理,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断提高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更好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定不移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分裂祖国的势力和行径、任何破坏中国统一进程的外来干涉,必将遭到中国人民的迎头痛击!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进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同志们、朋友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都是在完成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未竟的事业,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在不断前进、事业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邓小平同志讲:“中国应该每年有新的东西,每一天都有新的东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忘老祖宗,始终走正道、善于闯新路,让理论之树常青、事业之树常青,不断以新的作为、新的成就告慰老一辈革命家。

同志们、朋友们!

此时此刻,我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两段话:一是“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二是“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现在,实现我们确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只有10年多时间,实现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只有20多年时间。时不我待,催人奋进。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聚合亿万人民磅礴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团结奋斗,不断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丽篇章,努力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23日第02版)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同志们!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10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一部分。

(来源:《求是》2024年第13期)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习近平

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20131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133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

201312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201312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01312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20142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20149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2016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10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拥有13亿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紧密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长期执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20181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一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201812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二

我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91031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十三

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20212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十四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五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六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00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021122728日在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十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70余次,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有的是专程去瞻仰革命旧址和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我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铭记党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坚定历史自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这样做,就一定能收到明显成效。

20221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八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25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九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202210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二十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20232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十一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20232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十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32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十三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20236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十四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20236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二十五

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以思想高度统一确保政治统一、行动统一,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要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坚定历史自信、锤炼斗争本领,始终以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024228日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的序言)

二十六

中国经济是健康、可持续的。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超过30%,这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我们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让中国人民不断过上更好生活,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2024327日在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1月至20243月期间有关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节录。

(来源:《求是》2024年第14期)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习近平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体制机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开展“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建强人民军队党的组织体系,推进政治整训常态化制度化,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推进侦察预警、联合打击、战场支撑、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加强军事力量常态化多样化运用,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塑造安全态势,遏控危机冲突,打赢局部战争。

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体系优化军事政策制度。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任务战建备统筹,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依法治军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改进战略管理,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能和国防资源使用效益。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局,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10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一部分。

(来源:《求是》2024年第15期)

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习近平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日前,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07日第01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讨论拟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627日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

会议指出,这次征求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思广益,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稿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决定稿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

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会议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28日第01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7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这些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会议强调,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挖掘内需潜力,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破产退出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防止和纠正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创新和公平竞争中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全面落实已确定的政策举措,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切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会议强调,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

会议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会议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促进利用外资企稳回升。要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要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会议强调,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要完善和落实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创造条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要统筹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抓好农业生产,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会议强调,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要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要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做好迎峰度夏期间能源电力供应,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解决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做好“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工作。

会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中央书记处要持之以恒抓住不放,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要定期督促检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在安排部署工作时要实事求是,省以下各级党委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执行。

会议强调,要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进一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精文简会,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切实解决过频过繁问题,严格规范从基层借调干部,加强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规范化管理,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进一步理顺基层权责,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精简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注重创建示范实效。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发现一个整治一个;对具有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要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励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31日第01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

若干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823日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准确把握西部大开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使命,保持战略定力,一以贯之抓好贯彻落实,聚焦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子。要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高水平保护,深入推进美丽西部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要持续提升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强化能源资源保障,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任务,推进落实;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务求实效;西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奋发图强,形成工作合力。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扎实落实各项部署任务,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24日第01版)

王晓晖在四川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传承弘扬邓小平同志的崇高革命风范 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823日上午,四川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广安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传承弘扬邓小平同志的崇高革命风范,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努力把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省委副书记、省长施小琳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田向利,西部战区、西部战区空军有关领导出席。
  王晓晖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隆重召开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邓小平同志光辉、战斗、伟大的一生,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历史功勋,强调要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真挚情感,充满对历史伟业的责任担当,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王晓晖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面对革命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他不畏艰险、南征北战,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繁重任务,他鞠躬尽瘁、励精图治,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他力挽狂澜、开拓新路,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他的丰功伟绩永远书写在共和国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
  王晓晖指出,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他一生乡音未改,始终对这片故土念兹在兹、充满深情,倾注了极大心血。他从四川踏上革命征程,又在全国革命胜利之际挥师西南,带领家乡人民迎来解放和新生;他着眼全局谋划和指导四川发展,为四川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鼓励支持四川大胆探索,推动四川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他永葆“我是四川人”的赤子情怀,深情眷恋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至今仍让人倍感温暖、难以忘怀。抚今追昔、饮水思源,邓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永远珍藏在家乡人民心中,他的教诲和关怀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勇前进。
  王晓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充满感情,对四川和四川人民始终倾注深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多次莅临四川视察指导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赋予建设“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的使命任务,要求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自觉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经济质效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可以告慰邓小平同志的是,今天的四川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一直牵挂的巴蜀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王晓晖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擘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新征程上,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锚定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把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他深情眷恋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我们要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确保四川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四川现代化建设物质技术基础,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多作贡献。我们要继续用好用足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全面落实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谋划推出更多具有四川特色的重大改革举措,更大力度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广阔空间。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差距,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扎实促进共同富裕,让全省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巩固拓展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王晓晖指出,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全省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座谈会上,广安市委书记张彤,知识分子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民营企业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干部群众代表、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党委书记李良国作交流发言。
  有关省级领导,驻川部队有关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广安市四套班子负责同志和干部群众代表参加座谈会。

(来源:《四川日报》20240824日第0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20141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6号公布20247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86号修订)

第一章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保守国家秘密(以下简称保密)工作的领导。

中央保密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全国保密工作,负责全国保密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地方各级保密工作领导机构领导本地区保密工作,按照中央保密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保密工作战略及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保密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督促保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第三条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上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

第四条 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或者指导本系统的保密工作,监督执行保密法律法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主管业务方面的保密规定。

第五条 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以下简称机关、单位)不得将依法应当公开的事项确定为国家秘密,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公开。

第六条 机关、单位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承担本机关、本单位保密工作主体责任。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机关、本单位的保密工作负总责,分管保密工作的负责人和分管业务工作的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对保密工作负领导责任,工作人员对本岗位的保密工作负直接责任。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保密工作力量建设,中央国家机关应当设立保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保密干部,其他机关、单位应当根据保密工作需要设立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专门负责保密工作。

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情况应当纳入年度考评和考核内容。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密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保密科学技术产品的配备。

省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推动保密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促进关键保密科学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鼓励和支持保密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

第八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级预算。机关、单位开展保密工作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机关、本单位的年度预算或者年度收支计划。

第九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保密宣传教育。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干部保密教育培训工作职责。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保密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推动保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宣传部门应当指导鼓励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发挥作用,普及保密知识,宣传保密法治,推动全社会增强保密意识。

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对本机关、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保密工作优良传统、保密形势任务、保密法律法规、保密技术防范、保密违法案例警示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第十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和装备配备,提升保密工作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保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和支持。

第十一条 对有下列表现之一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危急情况下保护国家秘密安全的;

(二)在重大涉密活动中,为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保密科学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成果或者显著成绩的;

(四)及时检举泄露或者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行为的;

(五)发现他人泄露或者可能泄露国家秘密,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后果的;

(六)在保密管理等涉密岗位工作,忠于职守,严守国家秘密,表现突出的;

(七)其他在保守、保护国家秘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第二章 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第十二条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以下称保密事项范围)应当明确规定国家秘密具体事项的名称、密级、保密期限、知悉范围和产生层级。

保密事项范围应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制定、修订保密事项范围应当充分论证,听取有关机关、单位和相关行业、领域专家的意见。

第十三条 有定密权限的机关、单位应当依据本行业、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领域保密事项范围,制定国家秘密事项一览表,并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国家秘密事项一览表应当根据保密事项范围及时修订。

第十四条 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机关、本单位法定定密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明确本机关、本单位其他负责人、内设机构负责人或者其他人员为指定定密责任人。

定密责任人、承办人应当接受定密培训,熟悉定密职责和保密事项范围,掌握定密程序和方法。

第十五条 定密责任人在职责范围内承担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指导、监督职责范围内的定密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审核批准承办人拟定的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二)对本机关、本单位确定的尚在保密期限内的国家秘密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变更或者解除的决定;

(三)参与制定修订本机关、本单位国家秘密事项一览表;

(四)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事项先行拟定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十六条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以及设区的市级机关可以根据保密工作需要或者有关机关、单位申请,在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定密权限、授权范围内作出定密授权。

无法按照前款规定授权的,省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保密工作需要或者有关机关、单位申请,作出定密授权。

定密授权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授权机关应当对被授权机关、单位履行定密授权的情况进行监督。被授权机关、单位不得再授权。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定密授权,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设区的市级机关作出的定密授权,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机关、单位应当在国家秘密产生的同时,由承办人依据有关保密事项范围拟定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报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并采取相应保密措施。

机关、单位对应当定密但本机关、本单位没有定密权限的事项,先行采取保密措施,并依照法定程序,报上级机关、单位确定;没有上级机关、单位的,报有定密权限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机关、单位确定国家秘密,能够明确密点的,按照国家保密规定确定并标注。

第十八条 机关、单位执行上级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或者办理其他机关、单位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根据所执行、办理的国家秘密事项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派生定密:

(一)与已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完全一致的;

(二)涉及已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密点的;

(三)对已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进行概括总结、编辑整合、具体细化的;

(四)原定密机关、单位对使用已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有明确定密要求的。

第十九条 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应当按照保密事项范围的规定确定具体的保密期限或者解密时间;不能确定的,应当确定解密条件。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自标明的制发日起计算;不能标明制发日的,确定该国家秘密的机关、单位应当书面通知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保密期限自通知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条 机关、单位应当依法限定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应当作出记录。

第二十一条 国家秘密载体以及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以下简称密品)的明显部位应当作出国家秘密标志。国家秘密标志应当标注密级、保密期限。国家秘密的密级或者保密期限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对原国家秘密标志作出变更。

无法作出国家秘密标志的,确定该国家秘密的机关、单位应当书面通知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

第二十二条 机关、单位对所确定的国家秘密,认为符合保密法有关解除或者变更规定的,应当及时解除或者变更。

机关、单位对不属于本机关、本单位确定的国家秘密,认为符合保密法有关解除或者变更规定的,可以向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单位提出建议。

已经依法移交各级国家档案馆的属于国家秘密的档案,由原定密机关、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解密审核。

第二十三条 机关、单位被撤销或者合并、分立的,该机关、单位所确定国家秘密的变更和解除,由承担其职能的机关、单位负责;没有相应机关、单位的,由其上级机关、单位或者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机关、单位负责。

第二十四条 机关、单位发现本机关、本单位国家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不当的,应当及时纠正;上级机关、单位发现下级机关、单位国家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不当的,应当及时通知其纠正,也可以直接纠正。

第二十五条 机关、单位对符合保密法的规定,但保密事项范围没有规定的不明确事项,应当先行拟定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并自拟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报有关部门确定。拟定为绝密级的事项和中央国家机关拟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其他机关、单位拟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还应当将所作决定及时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机关、单位对已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属于何种密级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原定密机关、单位提出异议,由原定密机关、单位作出决定。

机关、单位对原定密机关、单位未予处理或者对作出的决定仍有异议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确定为绝密级的事项和中央国家机关确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二)其他机关、单位确定的机密级、秘密级的事项,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在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决定前,对有关事项应当按照主张密级中的最高密级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第三章 保密制度

第二十七条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作国家秘密载体,应当由本机关、本单位或者取得国家秘密载体制作、复制资质的单位承担,制作场所、设备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二)收发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编号、登记、签收手续;

(三)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或者其他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方式进行;

(四)阅读、使用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场所进行;

(五)复制国家秘密载体或者摘录、引用、汇编属于国家秘密的内容,应当按照规定报批,不得擅自改变原件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复制件应当加盖复制机关、单位戳记,并视同原件进行管理;

(六)保存国家秘密载体的场所、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七)维修国家秘密载体,应当由本机关、本单位专门技术人员负责。确需外单位人员维修的,应当由本机关、本单位的人员现场监督。确需在本机关、本单位以外维修的,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八)携带国家秘密载体外出,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并采取可靠的保密措施。携带国家秘密载体出境,应当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九)清退国家秘密载体,应当按照制发机关、单位要求办理。

第二十八条 销毁国家秘密载体,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确保销毁的国家秘密信息无法还原。

销毁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登记、审批手续,并送交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工作机构或者指定的单位销毁。机关、单位因工作需要,自行销毁少量国家秘密载体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销毁设备和方法。

第二十九条 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管理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收发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指定专人负责;

(二)传递、携带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两人以上同行,所用包装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三)阅读、使用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指定场所进行;

(四)禁止复制、下载、汇编、摘抄绝密级文件信息资料,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征得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同意;

(五)禁止将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携带出境,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机关、单位应当依法对密品的研制、生产、试验、运输、使用、保存、维修、销毁等进行管理。

机关、单位应当及时确定密品的密级和保密期限,严格控制密品的接触范围,对放置密品的场所、部位采取安全保密防范措施。

绝密级密品的研制、生产、维修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封闭场所进行,并设置专门放置、保存场所。

密品的零件、部件、组件等物品,涉及国家秘密的,按照国家保密规定管理。

第三十一条 机关、单位应当依法确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认,严格保密管理。

第三十二条 涉密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分为绝密级、机密级、秘密级。机关、单位应当根据涉密信息系统存储、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确定保护等级,按照分级保护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防护措施。

第三十三条 涉密信息系统应当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或者授权的机构进行检测评估,并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涉密信息系统测评审查工作按照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国家安全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信息系统、信息设备的运行维护、使用管理,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人员负责运行维护、安全保密管理和安全审计,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建设保密自监管设施,定期开展安全保密检查和风险评估,配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排查预警事件,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保密风险隐患。

第三十五条 机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对绝密级信息系统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保密风险评估,对机密级及以下信息系统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保密风险评估。机关、单位涉密信息系统的密级、使用范围和使用环境等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的安全保密风险隐患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并开展安全保密风险评估。

涉密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设备应当安全可靠,以无线方式接入涉密信息系统的,应当符合国家保密和密码管理规定、标准。

涉密信息系统不再使用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对相关保密设施、设备进行处理,并及时向相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研制、生产、采购、配备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

国家鼓励研制生产单位根据保密工作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创新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

第三十七条 研制生产单位应当为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持续提供维修维护服务,建立漏洞、缺陷发现和处理机制,不得在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中设置恶意程序。

研制生产单位可以向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或者授权的机构申请对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的,上述机构颁发合格证书。研制生产单位生产的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应当与送检样品一致。

第三十八条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其设立或者授权的机构开展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抽检、复检,发现不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的,应当责令整改;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重大泄密隐患的,应当责令采取停止销售、召回产品等补救措施,相关单位应当配合。

第三十九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保密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发现、处置制度,完善受理和处理工作机制,制定泄密应急预案。发生泄密事件时,网络运营者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补救措施,并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报告。

第四十条 网络运营者对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的保密违法案件调查和预警事件排查,应当予以配合。

省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保密监督管理职责中,发现网络存在较大泄密隐患或者发生泄密事件的,可以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对该网络运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其及时整改,消除隐患。

第四十一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互联网使用的保密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使用智能终端产品等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不得违反有关规定使用非涉密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

第四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健全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机制,明确审查机构,规范审查程序,按照先审查、后公开的原则,对拟公开的信息逐项进行保密审查。

第四十三条 机关、单位应当承担涉密数据安全保护责任,涉密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等处理活动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省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综合评估等安全保密防控机制,指导机关、单位落实安全保密防控措施,防范数据汇聚、关联引发的泄密风险。

机关、单位应当对汇聚、关联后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数据依法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保密防控措施。

第四十四条 机关、单位向境外或者向境外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组织、机构提供国家秘密,任用、聘用的境外人员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办理,进行审查评估,签订保密协议,督促落实保密管理要求。

第四十五条 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承办、参加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

(一)根据会议、活动的内容确定密级,制定保密方案,限定参加人员和工作人员范围;

(二)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的场所、设施、设备,采取必要保密技术防护等措施;

(三)按照国家保密规定管理国家秘密载体;

(四)对参加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身份核实和保密教育,提出具体保密要求;

(五)保密法律法规和国家保密规定要求的其他措施。

通过电视、电话、网络等方式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保密标准。

第四十六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涉密军事设施及其他重要涉密单位周边区域保密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军地协作,组织督促整改,有关机关、单位应当配合,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保密风险隐患。

第四十七条 从事涉及国家秘密业务(以下简称涉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1年以上的法人,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无犯罪记录,近1年内未发生泄密案件;

(三)从事涉密业务的人员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保密制度完善,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负责保密工作;

(五)用于涉密业务的场所、设施、设备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

(六)具有从事涉密业务的专业能力;

(七)保密法律法规和国家保密规定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八条 从事国家秘密载体制作、复制、维修、销毁,涉密信息系统集成,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或者涉密军事设施建设等涉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保密审查,取得保密资质。

取得保密资质的企业事业单位,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超出保密资质业务种类范围承担其他需要取得保密资质的业务;

(二)变造、出卖、出租、出借保密资质证书;

(三)将涉密业务转包给其他单位或者分包给无相应保密资质的单位;

(四)其他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和国家保密规定的行为。

取得保密资质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年度自检制度,应当每年向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自检报告。

第四十九条 机关、单位采购涉及国家秘密的工程、货物、服务,或者委托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涉密业务,应当根据国家保密规定确定密级,并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机关、单位应当与有关单位、个人签订保密协议,提出保密要求,采取保密措施,实施全过程管理。

机关、单位采购或者委托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本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涉密业务的,应当核验承担单位的保密资质。采购或者委托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其他涉密业务的,应当核查参与单位的业务能力和保密管理能力。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工程、货物、服务采购或者其他委托开展涉密业务的监督管理。

第五十条 机关、单位应当依法确定涉密岗位,对拟任用、聘用到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前保密审查,确认其是否具备在涉密岗位工作的条件和能力。未通过保密审查的,不得任用、聘用到涉密岗位工作。

机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密审查时,拟任用、聘用到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需要其原工作、学习单位以及居住地有关部门和人员配合的,相关单位、部门和人员应当配合。必要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申请协助审查。

机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复审,确保涉密人员符合涉密岗位工作要求。

第五十一条 涉密人员应当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和本机关、本单位保密制度,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履行保密承诺,接受保密管理,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第五十二条 机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负责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工作。机关、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应当对涉密人员履行保密责任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加强保密教育培训。

涉密人员出境,由机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保密工作机构提出意见,按照人事、外事审批权限审批。涉密人员出境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及时报告在境外相关情况。

第五十三条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离岗离职前,应当接受保密提醒谈话,签订离岗离职保密承诺书。机关、单位应当开展保密教育提醒,清退国家秘密载体、涉密设备,取消涉密信息系统访问权限,确定脱密期期限。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就业、出境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涉密人员不得利用知悉的国家秘密为有关组织、个人提供服务或者谋取利益。

第五十四条 涉密人员擅自离职或者脱密期内严重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的,机关、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第五十五条 机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涉密人员权益保障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因履行保密义务导致合法权益受到影响和限制的人员相应待遇或者补偿。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 机关、单位应当向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本机关、本单位年度保密工作情况。下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向上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年度保密工作情况。

第五十七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保密标准体系。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国家保密标准;相关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可以制定团体标准;相关企业可以制定企业标准。

第五十八条 机关、单位应当对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情况开展自查自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下列情况进行检查:

(一)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二)保密制度建设情况;

(三)保密宣传教育培训情况;

(四)涉密人员保密管理情况;

(五)国家秘密确定、变更、解除情况;

(六)国家秘密载体管理情况;

(七)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保密管理情况;

(八)互联网使用保密管理情况;

(九)涉密场所及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情况;

(十)采购涉及国家秘密的工程、货物、服务,或者委托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涉密业务管理情况;

(十一)涉及国家秘密会议、活动管理情况;

(十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情况;

(十三)其他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情况。

第五十九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保密检查和案件调查处理,查阅有关材料、询问人员、记录情况,对有关设施、设备、文件资料等登记保存,进行保密技术检测,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

有关机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不得弄虚作假,隐匿、销毁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逃避、妨碍保密监督管理。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保密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意见,对需要整改的,应当明确整改内容和期限,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检查结果。

第六十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保密违法的线索和案件,应当依法及时调查处理或者组织、督促有关机关、单位调查处理;发现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应当立即责令有关机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法行为,采取有效补救措施。调查工作结束后,有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事实,需要追究责任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提出处理建议;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处理。有关机关、单位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

第六十一条 机关、单位发现国家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的,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在24小时内向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泄密报告的,应当在24小时内逐级报至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受理公民对涉嫌保密违法线索的举报,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二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收缴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应当进行登记并出具清单,查清密级、数量、来源、扩散范围等,并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提请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协助收缴非法获取、持有的国家秘密载体,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六十三条 办理涉嫌泄密案件的地方各级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申请国家秘密和情报鉴定的,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办理涉嫌泄密案件的中央一级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申请国家秘密和情报鉴定的,向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

国家秘密和情报鉴定应当根据保密法律法规和保密事项范围等进行。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鉴定申请后,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出具鉴定结论;不能按期出具的,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专家咨询等时间不计入鉴定办理期限。

第六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监测预警制度,分析研判保密工作有关情况,配备监测预警设施和相应工作力量,发现、识别、处置安全保密风险隐患,及时发出预警通报。

第六十五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当在保密工作中加强协调配合,及时通报情况。

第六十六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开展工作,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 机关、单位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发生泄密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的;

(二)未依法确定、变更或者解除国家秘密的;

(三)未按照要求对涉密场所以及保密要害部门、部位进行防护或者管理的;

(四)涉密信息系统未按照规定进行测评审查而投入使用,经责令整改仍不改正的;

(五)未经保密审查或者保密审查不严,公开国家秘密的;

(六)委托不具备从事涉密业务条件的单位从事涉密业务的;

(七)违反涉密人员保密管理规定的;

(八)发生泄密案件未按照规定报告或者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

(九)未依法履行涉密数据安全管理责任的;

(十)其他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情形。

有前款情形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第六十八条 在保密检查或者保密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中,有关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拒不配合,弄虚作假,隐匿、销毁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逃避、妨碍保密检查或者保密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协助机关、单位逃避、妨碍保密检查或者保密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六十九条 网络运营者违反保密法律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保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整改,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发生泄密事件,未依法采取补救措施的;

(二)未依法配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保密违法案件调查、预警事件排查的。

第七十条 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不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保密行政管理等部门对研制生产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责令有关检测机构取消合格证书;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研制生产单位拒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的;

(二)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重大泄密隐患的;

(三)造成国家秘密泄露的;

(四)其他严重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

第七十一条 从事涉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及国家保密规定的,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取得保密资质的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并处暂停涉密业务、降低资质等级:

(一)超出保密资质业务种类范围承担其他需要取得保密资质业务的;

(二)未按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时限完成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保密法律法规及国家保密规定的;

(三)其他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及国家保密规定,存在重大泄密隐患的。

取得保密资质的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并处吊销保密资质:

(一)变造、出卖、出租、出借保密资质证书的;

(二)将涉密业务转包给其他单位或者分包给无相应保密资质单位的;

(三)发现国家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未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时限报告的;

(四)拒绝、逃避、妨碍保密检查的;

(五)暂停涉密业务期间承接新的涉密业务的;

(六)暂停涉密业务期满仍不符合保密法律法规及国家保密规定的;

(七)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

(八)其他严重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及国家保密规定行为的。

第七十二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第七十三条 中央国家机关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行业、本领域工作秘密事项具体范围,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本机关、本单位工作秘密管理,采取技术防护、自监管等保护措施。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作秘密泄露,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四条 本条例自202491日起施行。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23日第14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二〇二四年八月六日)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融入教师培养、发展,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建立完善教师标准体系,纳入教师管理评价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经过3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统筹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等资源,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增进广大教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充分发挥教师、师范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注意做好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把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党建带群建,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引领。

三、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三)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在教师聘用工作中严格考察把关。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各级组织人事和教育部门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及全面从严治党任务清单,与教育督导、重大人才工程评选、教育教学评估、学位授权审核、学位授权点评估等挂钩。学校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高校院(系)主要负责人责任。

(四)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坚决抵制损害党中央权威、国家利益的言行;模范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自觉捍卫教师职业尊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形象得体、言行雅正。加强科研诚信与优良教风学风建设,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通过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

(五)加强师德师风培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师培养的必修课,作为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任务,使广大教师把握其深刻内涵、做到知行合一。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开发教育家精神课程教材资源。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专题研修。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涵养高尚师德和教育家精神。

(六)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依规依纪依法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严重师德违规行为,从严从重给予处理处分。落实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各地各高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系统巡视巡察和督查检查的重要内容。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予以严肃问责。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七)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坚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第一职责,强化部属师范大学引领,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以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为引领,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院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深化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师范院校评估指标,改革师范类专业认证,支持师范专业招生实施提前批次录取,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师范院校普遍建立数学、科技、工程类教育中心,加强师范生科技史教育,提高科普传播能力。加大对师范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授权审核的支持力度。加强培养基本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加强英才教育师资培养。强化紧缺领域师资培养。

(八)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推动相关高校优化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夯实师范生坚实的学科基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强化学科素养提升,推动教师更新学科知识,紧跟学科发展。加强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培训,培育一批引领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骨干。将高校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模式方法。适应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趋势,支持高校教师开展跨学科学习与研究,加强学科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九)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强化高层次教师培养,为幼儿园、小学重点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教师,中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以研究生层次为主。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强化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完善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体系,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支持高水平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优化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动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健全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

(十)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完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完善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适应小班化、个性化教学需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科学和体育美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配备,强化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配备管理。优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深入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计划、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等。建立健全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十一)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倡导教育家办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支持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推进发展性评价。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人才工程引领,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突出教书育人导向,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充分发挥科学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相融汇,提升教书育人质量。

五、加强教师权益保障

(十二)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强化高中、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落实好工资、社会保险等各项政策。研究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十三)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依法惩处对教师的侮辱、诽谤、恶意炒作等言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支持教师维护合法权益。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六、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十四)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提高教师地位,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推进全社会涵养尊师文化,提振师道尊严,注重尊师教育,开展尊师活动,将尊师文化融入学生日常言行。发扬“传帮带”传统,通过教师入职、晋升、荣休等活动,浸润传承教育家精神。支持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尊师重教,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十五)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加强对优秀教师激励奖励,完善相关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表彰奖励向乡村教师倾斜。

(十六)创新开展教师宣传工作。宣传优秀教师典型。鼓励支持教育家精神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强化教育、教师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出更多讴歌优秀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文艺精品。用好新媒体等渠道,拓展教师宣传阵地。依托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化馆等,开展教育家精神主题展览。加强教师相关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激浊扬清、弘扬正气。

(十七)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深入实施学风传承行动等活动,传播教育家思想、展现教育家风貌。将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传播中国教育声音,贡献中国教育智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各类学校要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基础性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校了解教师情况,为广大教师办实事、解难事。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27日第01版)




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第40个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20249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组织做好2024年教师节宣传庆祝工作,集中展示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对于营造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团结凝聚广大教师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部将推动出台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政策文件,组织开展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媒体举办教师节专题新闻发布会,推出一揽子尊师惠师举措,打造《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大教育家》《老师,您好!》等一系列教育家精神精品栏目,开展“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城市亮灯”感念师恩尊师活动,教师风采短视频和“感人瞬间”微视频展播活动,教师主题影视剧《桃李无言》《我要当老师》《大山里的女校》及歌曲《老师,你好》等展播活动等。各地各校要围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系列宣传庆祝活动。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强化使命担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各地各校要将宣传庆祝第40个教师节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围绕教师节主题,精心部署安排,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历史纪念意义、师生广泛参与的宣传庆祝活动,充分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良好精神风貌,引导广大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共兴尊师风尚,全面展示人民教师时代风采。各地各校要在节庆活动中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通过组织推荐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评选表彰本地本校优秀教师,加大优秀教师典型选树和先进事迹的挖掘宣传,确保让推荐评选过程同时成为宣传学习的过程,让身边的教师典型带动感召更多的教师见贤思齐。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立德树人先进事迹,通过表彰会、报告会、专题研讨、主题讲座等多样形式,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多渠道、多层次、浸润式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师道传统,将尊师文化贯穿活动始终,引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关心关爱教师、理解支持教师。加强教师题材文艺精品创作,综合运用影视剧、舞台剧、综艺栏目、网络直播与短视频等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讲好教师故事,树立“大国良师”崇高形象,深化社会大众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形象认知,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三、提振师道尊严,优化强师惠师政策举措。各地各校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优化强师惠师政策举措。扩大实施“国优计划”,扎实做好并进一步推进公费师范生教育、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组团式”教育人才帮扶等系列人才支教、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等工作。各地要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加大经费省级统筹力度,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加强乡村教师住房等待遇保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关心教师健康,落实定期安排教师进行休养的法律规定,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坚决打击造谣和污名化教师的行为,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面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四、坚持隆重简朴务实,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节庆活动。各地各校要坚持务实之风、简朴之风,隆重热烈而又精简高效地开展教师节宣传庆祝各项活动,力戒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要将教师节有关活动安排及时在本地本校广泛宣传,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寓教于学、寓教于做,让重大节庆的纪念意义入脑入心,让弘扬尊师的风尚入心见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向党委和政府汇报教师节的重大活动安排,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关注支持,使活动成为极大激发教师奋进热情、充分弘扬社会尊师风尚的有效载体。要深入基层关心全体教师的身体健康与工作生活,开展走访慰问,为教育家、老党员教师、老专家、优秀教师、乡村一线教师和家庭困难教师送去节日的温暖,让广大教师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学生与家长的尊重爱戴,确保广大教师过一个富有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的节日。

教育部

2024731

(来源:教育部网站)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县域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底部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按照“抓强、壮干、提弱”的思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高效配置资源要素,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率先发展,加快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

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瞄准13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力、久久为功,打造一批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好的县(市、区),做强县域工业主支撑。

(一)壮大产业集群。聚焦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实施县域百亿主导产业培育行动,以标志性产品为引领推动县域产业集链成群。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显示度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县(市、区)一体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跨区域协同联动,推动县域与大城市功能衔接、产业协作和设施联通,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打造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

(二)建强高能级产业发展载体。统筹推进县域各类园区规划建设和整合提升,实施产业园区能级提升行动,以经开区、高新区为重点打造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县级产业发展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域建设省级开发区,支持优势县域“一区多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鼓励欠发达县域加强区域合作建设飞地园区。以高新区为核心,支持县域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企业创新主体,推动有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新建一批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开放平台提能工程,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临空经济区等的服务功能向县域延伸,打造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三)引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县域集中资源要素引进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引领性“链主”企业项目的要素保障。支持县域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对专精特新企业能力提升重点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在川央企和省属国企在县域投资布局,持续实施民营企业雁阵培育行动和“建筑强企”培育行动。

(四)推动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务实推进县域信息化建设,补齐县域数字化短板。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全覆盖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优秀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县域数字化转型样板企业,建设数字产业集聚区,引导县域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数字化发展。

二、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发展现代服务业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积极主动引导和科学规划,推动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五)提升县城发展能级。加大对人口净流入县城发展的支持力度,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县(市)按照中等城市规划建设、打造市域副中心。统筹县城建设与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有序开展县城城市体检,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坚持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更好发挥县城承载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的功能,推动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延伸。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中心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严禁“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高质量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打造县乡村三级商贸物流体系,培育更多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发展县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专业市场,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推动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商贸流通、供销网络、电商平台等融合发展。培育提供购物、餐饮、家政等便民服务的社区商业形态,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强中高端文旅产品供给。

(七)引导县域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更大力度的购房补贴政策。支持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多孩家庭、教师、医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到县城购房置业,有效扩大住房需求。逐步将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依法保障其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持续深入推进农民工住房保障工作,向符合当地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工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

(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拓宽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就地就近在县城落户通道,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等政策,持续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按规定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较多的企业、创业新市民提供低利率贷款。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农业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附加值。

(九)提升“天府粮仓”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天府良田”建设,推广“天府良种”,深入实施“天府良机”行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持续开展“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分级分类高水平建设一批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类园区。高质量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建设“百千园地”。加快建设农高区、农业科技园区。

(十)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产业链上的重要地位,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区域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和名优白酒、肉制品、粮油、纺织服装、烟草、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川粮油、川畜、川鱼、川菜、川果、川茶等“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实施“川字号”农产品市场拓展行动,用好农博会等平台,开展“天府有礼”市场拓展专项活动,加快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十一)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拓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产业。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开发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和乡村文创产品,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实施“乡村著名行动”。

四、夯实县域基础设施支撑和生态本底

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十二)加快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扩大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覆盖面,有序开展干线公路城镇过境段、进出城瓶颈路段升级改造,促进县域与区域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推进县乡村(组)道路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实施乡村水务百县、乡村水务百乡百村建设行动,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实施保障供电安全、满足新增负荷供电、改善供电质量等县城能源保障工程。统筹推进县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能力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引导县域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拓展5G网络在县域内的覆盖面,加快县域交通、能源、市政、物流、水利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县域与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新型研发模式。推动算力与数据、算法融合创新。因地制宜建设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打造一批智慧县城。

(十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推动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做好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动县域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清洁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健全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五、增强县级统筹发展能力

以赋能增动力、以改革激活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发展态势好的县域集聚,切实提高县域高效统筹配置资源的能力。

(十五)加强政策支持。省级财政对税收增幅超过市县平均增幅的地区给予激励。提高县域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合理提升县域存贷比,逐年提高新增制造业贷款占比。支持省级产业投资基金与市县政府按市场化方式组建特色产业投资基金。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强化资金、产业、项目等政策支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六)强化要素保障。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前提下,全省范围内统筹保障优势县域发展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市(州)合理统筹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增量空间规模。推行“亩均论英雄”和工业用地“标准地”等改革。优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指标审核管理,建立省级统筹机制,在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予以支持。省级层面统筹部分能耗和煤炭指标,对县域有关重大项目实施能耗和煤炭指标单列。依托“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引育一批基层急需紧缺人才。提升“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县级平台质效,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县域和省直部门双向人员交流互派机制。

(十七)激发改革活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部分重点行业和领域向民营企业放开竞争性业务。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探索“管委会+公司”的运行模式,采取“政区合一”等方式落实县级对辖区开发区管理权限。开展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扩权强县改革,推进“县直报省、省直达县”改革,清单式推动分类管理,依法依规分级赋权。鼓励发展态势好的县域开展集成改革探索。

六、强化组织保障

省发展改革委等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加强对县域经济工作的督促指导,强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分级分类协调,协同解决县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州)加强政策统筹,一体谋划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市、区)强化主体责任,守牢安全生产、耕地保护、生态环保、债务风险防控、统计质量等底线红线。

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考评办法,优化分类和指标设置。统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运行监测和省直有关部门年度专项考核。省委、省政府每年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和进步显著的县(市、区)通报表扬,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财力奖励。集中土地、资金、能耗、环境资源等要素,对发展态势好的县域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应保尽保,持续推动全国百强县百强区数量稳中有升、产业大县特色发展、欠发达县域加快振兴。按规定每年对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县(市、区)进行约谈。

(来源:《四川日报》20240626日第01版)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专题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扎实抓好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 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719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省委书记王晓晖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作的说明,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了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和全会《公报》。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的主要工作,系统总结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统揽全局、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好报告。《决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提出一系列事关长远、事关根本、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会议指出,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决心;要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考量,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各项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重大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坚定推进改革,更好用完善的制度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把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坚定贯穿到四川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要求,结合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认真谋划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会议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四川是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要在这一轮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各级党委(党组)要及时组织传达学习,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深入研讨,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决定》、全会《公报》,领会把握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要广泛开展宣传宣讲,组建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城乡基层等开展宣讲,统筹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报道,营造形成浓厚社会氛围。要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把全会精神作为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全会精神,切实做到入脑入心、学以致用。
  会议指出,要精心谋划和推动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很重要的就是要结合实际谋划好四川改革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推动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见效。要深入学习把握《决定》各项改革部署,紧扣省情特征、着眼新的实践,着力抓住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列出若干重点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认真谋划一批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四川实际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更好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学习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紧扣省委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等方面研究思考、谋划改革举措,切实发挥好牵引带动作用。二是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其他领域改革,重点在发展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繁荣发展巴蜀文化、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等方面研究思考、谋划改革举措,努力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三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特别要围绕群众关注的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托幼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来研究谋划,让改革举措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会议指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同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持续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狠抓项目投资和消费促进,扎实抓好全省重点项目和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落实扩大民间投资支持政策,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深化“川行天下”国际市场拓展活动和扩大进口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顺应群众多元化需求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抓好制造业“智改数转”,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新的增量。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川渝合作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成渝双核联动重点事项落地见效,不断提升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发展壮大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底部支撑。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各项稳产增产措施,确保全年粮食丰产丰收。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会议指出,在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方面工作也不能放松。要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动真碰硬抓好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举一反三做好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确保回归国家考核评估“第一方阵”。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翻身仗”,全力减少重污染天数,继续保持水环境质量全部达标,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要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扎实办好系列重大活动,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继续办好民生实事,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善始善终抓好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实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效。
  会议强调,当前已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近段时间我省还将遭遇一轮强降雨过程,同时部分区域还有阶段性中等强度气象干旱发生,防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任务较重,抗旱任务也不容忽视。全省上下要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按照既定部署扎实抓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坚决防止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安全生产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特别是717日自贡市发生的重大火灾事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认真做好自贡“7·17”重大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置,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全力救治伤员,扎实做好遇难者身份核实、涉事家属心理疏导和慰问帮扶等各项善后处置工作。同时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扎实做好面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聚焦矿山、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燃气、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聚焦大型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在建工地营地、医院学校、养老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紧盯超能力超强度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坚决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四川日报》20240720日第01版)

王晓晖主持召开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强调

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定用以统揽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729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书记王晓晖主持会议并谈认识体会。他强调,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用以统揽四川改革工作,紧扣实际精心谋划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落实,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会前,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围绕学习主题认真开展自学,撰写心得体会;会上,大家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对领会把握三中全会精神实质逐一作交流发言,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凝聚了奋进力量。
  会议指出,要从历史的维度来把握,深刻领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矢志不渝推进改革的壮阔历程,充分认识这次全会的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作出的历史性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开创了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这两次全会都是划时代的,对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并作出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主动,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将这次全会放在党领导改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其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会议指出,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深刻领会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充分认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两个大局”相互激荡,各种难题接踵而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定推进改革,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指导我们打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局面。回望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日新月异、万千气象,我们更加深刻感悟到,“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改革的战略定力和信心决心,总结和运用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会议指出,要从改革谋划的深度和广度来把握,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考量和谋划部署,更好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稿的说明,深入阐述了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考量,“四个迫切需要”讲明了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彰显了勇毅笃定的改革信念,“五个注重”体现了直击问题的改革导向、展现了系统科学的改革韬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决定》的理解把握。《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充分彰显了“坚定方向谋改革”的政治站位、“系统集成谋改革”的全局考量、“人民至上谋改革”的价值取向、“科学方法谋改革”的高超智慧,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全面把握《决定》的各项改革部署,坚定贯穿到四川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切实做到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
  会议指出,要从狠抓落实的角度来把握,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推进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机遇不少、困难也不小,未来发展任务很重、挑战也很多。我们要在推动改革落实上下更大功夫,着眼四川新的实践列出重点课题搞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精心谋划和推出一批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四川实际的务实改革举措,克服艰难险阻,打破利益藩篱,通过改革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在中央《决定》这个顶层设计框架下,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坚持问需问计于民,确保改革顺应群众意愿、符合群众利益,推动改革蓬勃有序开展。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稳扎稳打的关系,在抢抓改革机遇上敢为人先,在推动具体改革上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稳中有进,积小胜为大胜。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紧扣服务国家战略落地和推动省委发展战略实施,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极一源”、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谋划改革举措,统筹兼顾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切实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发展安全的关系,更好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确保各项改革有力推进、终端见效。
  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四川日报》20240730日第01版)

王晓晖在眉山市调研时强调

扎实抓好三中全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以改革为动力

更好助推四川现代化建设


81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前往眉山市丹棱县、洪雅县,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调研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抓好三中全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更好助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
  学习好贯彻好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调研中,王晓晖首先听取了眉山市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情况汇报,并在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与基层干部群众分享学习体会,向大家概要介绍了全会的主题、重要意义,着重讲解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和重要改革举措。他说,这次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蓝图,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和全会《决定》《公报》,已经中央媒体对外发布,大家要原原本本学习,切实做到入脑入心。各地要以高度政治自觉抓好学习贯彻,在吃透把准全会精神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王晓晖在听取眉山市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后指出,上半年眉山经济增速领跑全省,交出了一份靓丽成绩单,值得充分肯定;下一步要把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位于丹棱县经开区的琏升光伏科技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技术开发应用的科创企业,已建成国内单线最长的异质结电池片生产线。王晓晖走进公司产品展示区,结合观看产品展示详细询问产品性能、应用及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情况,沿参观通道仔细察看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运行,检查安全生产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他强调,光伏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要聚焦行业前沿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在迭代升级中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他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各地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立足发展基础,紧盯前沿领域,在建立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上下更大功夫,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更多新优势,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王晓晖沿村里步道参观银杏广场、石磨豆坊、幸福书坊,察看了解名木古树保护、庭院经济培育、文创业态打造等情况,并走进脱贫户李光连家中仔细询问脱贫后生产生活情况,对当地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做法给予肯定。在洪雅县止戈镇幺麻子食品公司,王晓晖走进生产车间察看藤椒调味油、有机蔬菜制品等生产过程,详细了解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情况,希望企业继续写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经营效益,让种植户有更多收益。他指出,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专章部署,很多改革举措都与乡村振兴发展直接相关。各地要统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努力让农村更富裕、农民生活更幸福。
  眼下正值水稻抢收、秋粮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王晓晖来到洪雅县“天府粮仓·百县千片”水稻千亩高产安宁片区,实地察看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产水稻长势,了解水稻品种、栽培技术、亩均产量等情况。他叮嘱有关方面要抓好水稻抢收工作,做好其它秋粮的田间管理,特别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防旱涝等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确保今年粮食再获丰收。王晓晖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各地要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多措并举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省委常委、秘书长陈炜,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来源:《四川日报》20240816日第01版)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怀进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动力,有效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要深刻把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推动教育自身进入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广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面对新的国家战略需求,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能力,切实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量”的问题总体解决,“质”的问题变得突出。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区域结构分化,亟须加快对教育体系和布局的调整。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社会生育意愿的提升和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人才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完善。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中小学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广大师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积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大活动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完善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总体要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取得重要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建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机制,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1%。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建立县域高中倾斜支持机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2%。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体系,我国学生年资助人次达到1.6亿,全面实现应助尽助。健全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和科研,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机制,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良好教育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共识广泛形成,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教育法治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供需错位等问题亟待解决,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还需要进一步破除,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还任重道远。

扎实抓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举措落实

《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同时,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短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强教必先强师,着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要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国家战略实施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和水平。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学生在一线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要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推进数字化教育,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20240821日第09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