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2020年第五期

时间: 2020-05-26 点击次数:


 

 

 

●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

●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6号

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2020年5月18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大会主席先生,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先生,

各位代表:

首先,我认为,在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举行这次世卫大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现在已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夺走了30余万人的宝贵生命。在此,我谨向不幸罹难者表示哀悼!向他们的家属表示慰问!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没有退缩,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展现了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

经过艰苦卓绝努力,付出巨大代价,中国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

主席先生!

现在,疫情还在蔓延,防控仍需努力。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全力搞好疫情防控。这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有力举措,尽快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态势,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要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国际合作,并继续支持各国科学家们开展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的全球科学研究。

第二,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在谭德塞总干事带领下,世卫组织为领导和推进国际抗疫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赞赏。当前,国际抗疫正处于关键阶段,支持世卫组织就是支持国际抗疫合作、支持挽救生命。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世卫组织政治支持和资金投入,调动全球资源,打赢疫情阻击战。

第三,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帮助他们筑牢防线是国际抗疫斗争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向非洲国家提供更多物资、技术、人力支持。中国已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专门派出了5个医疗专家组。在过去70年中,中国派往非洲的医疗队为两亿多人次非洲人民提供了医疗服务。目前,常驻非洲的46支中国医疗队正在投入当地的抗疫行动。

第四,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中国支持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全面评估全球应对疫情工作,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这项工作需要科学专业的态度,需要世卫组织主导,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第五,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有条件的国家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遵照世卫组织专业建议,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复学。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尽力恢复世界经济。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是国际社会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取得的重要经验,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

主席先生!

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为推进全球抗疫合作,我宣布:

——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中国将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努力确保抗疫物资供应链,并建立运输和清关绿色通道。

——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将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并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大对疫情特别重、压力特别大的国家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克服当前困难。

我呼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9日02版

 

 


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习近平强调,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广大青年建功立业。共青团要肩负起党赋予的光荣职责,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05月04日01版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3月20日)

习近平

 

各位代表:

这次大会选举我继续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给予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一如既往,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勤勉工作,赤诚奉献,做人民的勤务员,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各位代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志们!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各位代表!

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我们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不断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加快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推动人民军队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积极作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这个民族大义和历史潮流面前,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和伎俩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都会受到人民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信念,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

各位代表!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密切关注和无私帮助仍然生活在战火、动荡、饥饿、贫困中的有关国家的人民,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人民这个愿望是真诚的,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只有那些习惯于威胁他人的人,才会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胁。对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任何人都不应该误读,更不应该曲解。人间自有公道在!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将继续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主张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让中国改革发展造福人类。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各位代表!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万众一心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扫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各位代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70年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谢谢大家。

(来源:《求是》2020年第10期)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212日)

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先后在延安、贵阳、银川、太原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书记座谈会,根据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分阶段、分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这次是党的十九大后我主持召开的第一次脱贫攻坚座谈会。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把大家请来,主要目的是听听大家意见和建议,交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把握工作进展,分析存在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部署和安排,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下面,我讲点意见,讲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深刻认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第一,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 5年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0%左右。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下降7.1个百分点。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是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639万的2.14倍,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673万的2.04倍,也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脱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2016年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初步评估,2017年考核验收结束后还会有100个贫困县退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我们加强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改变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通过组织开展贫困识别和贫困退出、扶贫项目实施,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锻炼了机关干部,培养了农村人才。全国累计选派43.5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派出277.8万名干部驻村帮扶。目前,在岗第一书记19.5万名、驻村干部77.5万名。这些同志肩负重任,同当地基层干部并肩战斗,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和情怀。

第三,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我们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2.7%,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6.9%。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累计整合5296亿元。金融部门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3500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3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1600多亿元。贫困地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累计收益460多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342个东部经济较发达县结对帮扶570个西部贫困县,促进了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定点扶贫畅通了党政机关特别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了解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渠道,推进了作风转变和干部培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中央企业开展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到2017年底全国已有4.62万家民营企业帮扶5.12万个村,投资52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捐资109亿元开展公益帮扶,带动和惠及6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四川凉山,中国光彩会组织500多名知名民营企业家参加精准扶贫行动,促成合作项目149个,合同金额2037亿元,向凉山州捐赠公益资金4000多万元。这些活动既有力推动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又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前不久,中铁隧道局集团参加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的20名青年党员给我来信。信中说,50多年前,他们很多人的父亲或爷爷参加了成昆铁路难度最大的沙木拉打隧道建设,那一辈铁路建设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把天堑变成了通途,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今天,他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承担了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建设重任,决心传承好老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铁路早日成为沿线人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他们的来信,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读了很是欣慰。

第四,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我们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增强责任,强化落实。这些制度成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

四是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五是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六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以上这些经验弥足珍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们在扶贫脱贫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2月1日,《人民日报》以“中国减贫之路‘优质高效’——国际人士积极评价中国脱贫攻坚成就”为题,报道了这些评价。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这篇报道。报道中讲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项目官员安娜·坎波斯表示,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为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在扶贫方面有清晰的目标,中国在减贫领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讲到,从全球背景来看,中国减贫努力对寻求摆脱贫困的新兴经济体具有巨大价值。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列塔指出,中国的扶贫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德国政治学家沃夫拉姆·阿多菲认为,中国政府是将减贫事业作为其使命和责任来对待和解决的,中国的减贫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印度夏马尔大学教授卡玛奇亚表示,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不仅是中国消灭贫穷问题,更是为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作出了榜样,这是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对世界的贡献。

第二个问题:清醒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难挑战。

脱贫攻坚成效巨大,但面临的困难挑战也同样巨大,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清醒认识和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挑战认识得更到位一些,做好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

第一,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仍在3%以上。3年要实现脱贫3000多万人,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压力不小,难度不小。这个压力和挑战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且脱贫攻坚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贫困人口超过200万的有7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有111个、超过20%的贫困村有1.67万个。按照这些县和村前几年每年贫困发生率下降3至4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剩余3年时间内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三区三州”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滞后较多、公共服务不足,有的地方可以用“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来形容,脱贫难度更大。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51%的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村两委班子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内道路、入户路、环境卫生设施短缺,大量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等难题,贫困村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

当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分别超过40%和14%,缺劳力、缺技术的比例分别占到32.7%和31.1%, 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6%,这些人群的比例越往后将会越高,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化解特殊贫困群体难题是打好脱贫攻坚战面临的最为突出的挑战。

另外,贫困群众短期脱贫容易、长期稳定致富难度大的问题也很突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第二,从脱贫攻坚工作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直接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暴露出来的作风和腐败问题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这些问题,我已经多次敲过警钟了,今天再敲敲“法槌”,希望引起大家高度警觉。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要表现是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有篇报道说,现在扶贫需要填写各种调查表、花名册、信息采集表、帮扶卡、走访记录等,驻村干部被各种报表弄得晕头转向。有个地方的精准扶贫档案资料包括贫困户入户资料、贫困户档案、村级档案、乡级资料4个部分,每1户要填写10份表格,村级档案有4类21种,乡级资料有4类25种,真可谓眼花缭乱!有些地方还规定,扶贫档案必须由第一书记亲笔填写,一式3份,均不得出错,不得涂改;如有变化,3份都得改,改一项数据就得折腾很长时间,耽误了真正的扶贫工作。有人就此给第一书记编了个顺口溜:“书记,书记,没时间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检查多也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一位县委书记反映,曾在一天内接待了国家、省里、部门、市里的4个检查组和调研组,应接不暇。媒体报道,有一个乡迎接各类扶贫检查团,仅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把这么多精力和资金花在应付检查上,实在不应该!考核评估也存在重形式偏向。一些考核评估只看资料全不全、表格填好没填好、老百姓能不能答上问题,对区域发展、政策落地、群众获得感等情况关注不够。贫困户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有些政策虽然宣讲多次,他们还是搞不清记不住,但第三方评估抽访时一次没答对或没答准,就认定干部工作没做到位,这让基层干部很委屈。

管理不精细、资金使用新老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部门调查研究不深入,指导工作脱离实际,政策不落实、不到位、不精准。有些地方精准识别等基础工作不够扎实,虽然经过几次识别,依然存在优亲厚友和识别不准等问题。有的在贫困识别时搞指标分配、优亲厚友,一些不符合建档立卡要求的人被划入贫困人口,而一些真正的贫困人口却没有建档立卡。有的地方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不顾实际,为搬而搬,对“搬到哪里去、搬后干什么、搬迁后收入哪里来”没有统筹谋划,缺乏通盘考虑。有的自行扩大搬迁标准,增加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债务负担。有的地方垒大户堆盆景,搞“形象工程”。有的简单发钱发物、包办代替甚至强迫命令,有的用增加的扶贫资源搞缩小版大水漫灌。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一些地方虚报冒领、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乡村两级。一些地方扶贫项目规划不科学不合理,资金闲置浪费。一些地方资金使用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不知晓、难监督。扶贫领域的“苍蝇式”腐败,虽然可能是单个案件金额不大,但危害不可小视。“蚁穴虽小溃大堤,蝗虫多了吞沃野。”如果任由这些行为滋生蔓延,积少成多,不仅会使脱贫成效大打折扣,而且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问题也时有发生。有的“三保障”未实现,就宣布脱贫。有的把预期收入算成当年实际收入,把还没有变成商品的产品收入巧算为现金收入,拔高收入,搞“算账式”脱贫。有的层层分解年度脱贫指标,年终脱贫销号是“矮人堆里选高个”,一些贫困户戴上贫困帽才一年就被要求摘帽了,搞“指标式”脱贫。有的把项目、资金、技术等集中倾斜到一些贫困户,等脱贫验收达标后,政策和资源又收回转移到另外的贫困户,脱贫的农户因失去扶持资源就又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返贫,但在脱贫账上已销号,就不管了,搞“游走式”脱贫。有的短时间集中投入,贫困人口当年进、当年出,搞“突击式”脱贫。有的简单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有的甚至在考核评估中弄虚作假,试图蒙混过关。

一些地方出现了打着脱贫攻坚旗号大举借债、以脱贫攻坚为名搞变相融资的问题,什么东西都往脱贫攻坚上靠,穿马甲、涂脂抹粉争资源争项目,扩大地方债务,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一些部门的政策措施没有聚焦脱贫攻坚、惠及贫困人口,大而化之,大而不当,经不起较真,一说到精准就说不清楚了。一些地方盲目拔高标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对贫困户作出脱离实际的承诺,像看病不排队不要钱,把“三保障”变成上什么学都免费、看什么病都不花钱、拆旧房盖大房住好房甚至购买商品房等。脱离国情和当地实际,盲目提高标准,不仅增加脱贫攻坚难度、加重财政负担、不可持续,而且产生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引起新的社会不公。过高的标准兑现不了,还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管用的措施,抓紧解决好。

第三个问题: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对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总体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按照这些部署和安排,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军令状的,只有脱贫攻坚这一项工作。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抓。这里,我还要强调,贫困县党委和政府对脱贫攻坚负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攻坚期内干部队伍要保持稳定,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对于不能胜任的要及时撤换,对于弄虚作假的要坚决问责。中央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3年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导向。

第二,坚持目标标准。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贫标准是确定扶贫对象、制定帮扶措施、考核脱贫成果的重要“度量衡”。党中央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要始终坚持,不能偏离,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

第三,强化体制机制。要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统筹,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主要是管两头,一头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另一头是加强脱贫效果监管。省负总责,就是要做到承上启下,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加强指导和督导,促进工作落地。市县抓落实,就是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要改进考核评估机制,根据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不断完善,让省负总责既体现在工作要求和责任上,也体现在考核上。要改进第三方评估方式,缩小范围,简化程序,主要评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贫困县退出的专项评估检查,交由省里组织,中央结合督查巡查进行抽查,确保退出真实性。要改进约谈省级领导方式,今年再集中搞一次,以后常态化,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约谈。

第四,牢牢把握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建档立卡要继续完善,重点是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为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支撑。精准施策要深入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这里特别要强调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现在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农业产业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防止急功近利。易地扶贫搬迁,国家投入的资金最多。目前,要重点防止为整体搬迁而搬迁,把不该搬的一般农户搬了,而应该搬的贫困户却没有搬。今后3年,要先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需要搬迁的应搬尽搬,同步搬迁的逐步实施。对目前不具备搬迁安置条件的贫困人口,要先解决他们“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今后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压茬推进,通过实施生态搬迁和有助于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其他搬迁,继续稳步推进。

第五,完善资金管理。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监管难度大,社会各方面关注高。要强化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要增加投入,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加强资金整合,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确保整合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要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要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要加大惩治力度,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第六,加强作风建设。党中央已经明确,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对脱贫领域的突出问题,一经举报,要追查到底。对查实的典型案件,要坚决予以曝光,严肃追究责任。对发现的作风问题,要举一反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

第七,组织干部轮训。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近年来,我们向贫困地区选派了大批干部和人才,但从长远看,无论怎么加强外部人才支持,派去的人总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靠本地干部队伍和人才。今年,要突出抓好各级扶贫干部学习培训工作,中央层面要重点对省级负责同志开展轮训,省、市、县都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分级安排培训活动。各级培训方式要有所区别,突出重点。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重点是提高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培养研究攻坚问题、解决攻坚难题能力。对基层干部,重点是提高实际能力,要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战培训方式,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和创新创业。要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

第八,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形式,促进群众比学赶超,提振精气神。要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这也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要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总结推广脱贫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

同志们!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我相信,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奋斗,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

(来源:《求是》2020年第9期)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2020年5月11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同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战略部署,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加强和改善制度供给,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化问题导向,把握正确改革策略和方法,持续优化经济治理方式,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促进改革发展高效联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适应和引发有效需求,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一)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通过资本化、证券化等方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坚持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推动一个,运行一个成功一个,盘活存量国有资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深入开展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基础上,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要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充分竞争领域的国家出资企业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出资企业,探索将部分国有股权转化为优先股,强化国有资本收益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对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

(三)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深化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提高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环节,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切实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构建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和竞争性环节电价,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推进油气管网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适时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健全竞争性油气流通市场。深化铁路行业改革,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完善烟草专卖专营体制,构建适度竞争新机制。

(四)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化解民营企业之间债务问题的市场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

三、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

(一)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和履职方式。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维护清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以服务业为重点试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建立统一的清单代码体系,使清单事项与行政审批体系紧密衔接、相互匹配。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机制,提升准入政策透明度和负面清单使用便捷性。建立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改革生产许可制度。

(三)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竞争政策框架,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修订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和举报绿色通道。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四、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一)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探索实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二)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加快全国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科技成果、专利等资产评估服务,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

(三)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缩小土地征收范围,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建立土地征收目录和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土地资产处置,促进存量划拨土地盘活利用。健全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促进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抓住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四)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推进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完善市场运行和监管规则,全面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长效机制。构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发展“互联网+流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

五、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

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

(一)构建有效协调的宏观调控新机制。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和保障体系。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为主要手段,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发挥民生政策兜底功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资源能源储备体系。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重大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加强社会预期管理。

(二)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将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建立和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稳步扩大地方税管理权。

(三)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制定交叉性金融产品监管规则。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消除监管空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依法依规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政府属地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使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在重要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建立健全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储备和支持体系。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更多支持企业承担科研任务,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五)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体系。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对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支持,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健全有利于促进市场化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体制和政策。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推进实施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六)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适时在全国范围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七)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向市场主体有序开放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实施“信易+”工程。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疫苗安全为重点,健全统一权威的全过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网络市场规制体系,促进网络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

六、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扩大工资分配自主权。鼓励企事业单位对科研人员等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二)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全面推开中央和地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三)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完善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健全国家储备体系,完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

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依托各类开发区发展高水平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强化合作机制建设。加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力度,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东中西互动协同开放,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改革成果。建设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赋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三)健全高水平开放政策保障机制。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升级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降低关税总水平,努力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大幅削减进出口环节制度性成本,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全面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建立健全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保护外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提升对外投资质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推动和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谈判,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加强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经济发展倡议、规划和标准的对接。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与治理改革以及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及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治保障

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一)完善经济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物权、债权、股权等各类产权相关法律制度,从立法上赋予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平等地位并平等保护。健全破产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推动个人破产立法,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法规,实现市场主体有序退出。修订反垄断法,推动社会信用法律建设,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农业、财政税收、金融、涉外经贸等方面法律法规。按照包容审慎原则推进新经济领域立法。健全重大改革特别授权机制,对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法规的重大改革,按法定程序经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统一授权后,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改革试验和实践创新。

(二)健全执法司法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明确具体操作流程。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优化配置执法力量,加快推进综合执法。强化对市场主体之间产权纠纷的公平裁判,完善涉及查封、扣押、冻结和处置公民财产行为的法律制度。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

(三)全面建立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审计制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加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海外投资和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依法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

(四)完善发展市场经济监督制度和监督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政治监督,严格约束公权力,推动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依规依纪依法查处资源、土地、规划、建设、工程、金融等领域腐败问题。完善监察法实施制度体系,围绕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坚决破除权钱交易关系网,实现执规执纪执法贯通,促进党内监督、监察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协同发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九、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举措有效实施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改革落地见效,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过程,贯穿于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推进改革实施等各环节,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健全改革推进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或实施措施。从国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要求纵深推进,在精准实施、精准落实上下足功夫,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盯住抓落实。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发挥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先行先试作用。

(三)完善改革激励机制。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体系,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注重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那些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勇于改革、善谋改革的干部用起来。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果,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正确把握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强对改革典型案例、改革成效的总结推广和宣传报道,按规定给予表彰激励,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9日01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也扩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范化解推进改革中的重大风险挑战。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打好三大攻坚战。把打好三大攻坚战特别是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西部地区发展实际,打好污染防治标志性重大战役,实施环境保护重大工程,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精准研判可能出现的主要风险点,结合西部地区实际,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拿出改革创新举措。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源头管控,有效稳住杠杆率。

(二)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加快在西部具备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创新载体。进一步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学校,支持“双一流”高校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西部地区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鼓励各类企业在西部地区设立科技创新公司。支持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西部地区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开展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

(三)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并与之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现代化生态牧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支持发展生态集约高效、用地规范的设施农业。加快高端、特色农机装备生产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旅游安全、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专业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四)优化能源供需结构。优化煤炭生产与消费结构,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稳步开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升级示范。建设一批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加快煤层气等勘探开发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黄河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研究,培育一批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就地消纳。继续加大西电东送等跨省区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提升清洁电力输送能力。加强电网调峰能力建设,有效解决弃风弃光弃水问题。积极推进配电网改造行动和农网改造升级,提高偏远地区供电能力。加快北煤南运通道和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建设,继续加强油气支线、终端管网建设。构建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加快建立地下储气库。支持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

(五)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培养新型农民,优化西部地区农业从业者结构。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提升并发挥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作用,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小城镇。加大对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总结城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市)民变股东”等改革经验,探索“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新机制。统筹城乡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

(六)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拓展区域开发轴线。强化资源能源开发地干线通道规划建设。加快川藏铁路、沿江高铁、渝昆高铁、西(宁)成(都)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注重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协同发展,继续开好多站点、低票价的“慢火车”。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强出海、扶贫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加强航空口岸和枢纽建设,扩大枢纽机场航权,积极发展通用航空。进一步提高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骨干治理工程和大型灌区工程,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人口分散区域重点小型标准化供水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七)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西部地区国家安全屏障作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构建坚实可靠的社会安全体系。

三、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八)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形成西向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支持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内蒙古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

(九)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积极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完善北部湾港口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群,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积极发展向海经济。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铁路、公路与港口、园区连接线建设。强化沿江铁路通道运输能力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陆海联运、空铁联运、中欧班列等有机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和物流大通道。支持在西部地区建设无水港。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加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跨境运输和信息通道等开放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开放物流网络和跨境邮递体系。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

(十)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高昆明、南宁、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首府)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支持西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研究在内陆地区增设国家一类口岸。研究按程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有序推进国家级新区等功能平台建设。整合规范现有各级各类基地、园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鼓励国家级开发区实行更加灵活的人事制度,引进发展优质医疗、教育、金融、物流等服务。办好各类国家级博览会,提升西部地区影响力。

(十一)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完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支持在跨境金融、跨境旅游、通关执法合作、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扎实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建设。统筹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沿边地区外经贸发展。完善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十二)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推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逐步向规则制度型转变。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开放制造业,逐步放宽服务业准入,提高采矿业开放水平。支持西部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区域内企业开展委内加工业务。加强农业开放合作。推动西部优势产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在境外投资经营中履行必要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支持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的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共建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在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企业,按原所在地区已取得的海关信用等级实施监督。

(十三)拓展区际互动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支持青海、甘肃等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依托陆桥综合运输通道,加强西北省份与江苏、山东、河南等东中部省份互惠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鼓励广西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东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开放。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推动北部湾、兰州—西宁、呼包鄂榆、宁夏沿黄、黔中、滇中、天山北坡等城市群互动发展。支持南疆地区开放发展。支持陕甘宁、川陕、左右江等革命老区和川渝、川滇黔、渝黔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毗邻地区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

四、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十四)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保障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好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十五)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以汾渭平原、成渝地区、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开展西部地区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

(十六)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落实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任务,推动西部地区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及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探索低碳转型路径。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推进绿色小水电改造。加快西南地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强化西北地区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工作。加强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定不移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

(十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集体荒漠土地市场化路径,设定土地用途,鼓励个人申领使用权。深入推进主业为充分竞争行业的商业类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定价成本信息公开制度。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深化输配电价改革。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实施丰水期居民生活电能替代等电价政策,促进西部地区清洁能源消纳。建立健全天然气弹性价格机制和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市场体系。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提高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上市融资、再融资,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西部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适用绿色通道政策。

(十八)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开展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支持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智力密集型项目间接经费比例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加快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工资分配自主权,健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十九)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方信用法规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省市县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征信市场建设,培育有良好信誉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研发适合西部地区的征信产品。

(二十)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着力降低物流、用能等费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审慎包容监管,提高监管效能,防止任意检查、执法扰民。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持续深入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治理,形成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

(二十一)着力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城乡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组织实施体系。强化就业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妥善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加大力度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

(二十二)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大力培养培训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加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供需矛盾突出地区有序增加义务教育供给,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支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持续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西部职业院校计划。促进西部高校国际人才交流,相关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订单式”培养西部地区专业化人才。

(二十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加强西部地区县级(含兵团团场)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支持在西部地区建立若干区域医疗中心。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开展远程医疗,支持宁夏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加快补齐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短板。支持西部地区医疗机构与东中部地区医疗机构间开展双向交流。

(二十四)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措施。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失业保障水平。科学制定低保标准,逐步拓展低保覆盖范围。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二十五)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和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扩大西部地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管理,稳步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实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等工程。

(二十六)强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强化数字技术运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创新、提挡升级。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建立健全应急广播平台及传输覆盖网络。鼓励发展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内的群众体育。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推进相关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二十七)改善住房保障条件。完善分类分级补助标准,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倾斜支持力度。鼓励通过闲置农房置换或长期租赁等方式,解决农村特困群体基本住房安全问题。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改善城镇中等偏下及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无房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

(二十八)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推进西部地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事故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事故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推进实施灾害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抢险救援、信息服务保障、救灾物资储备以及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宣传教育等能力建设工程。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推进西部地区灾害应急救援联动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及联合处置机制。打造符合西部地区需求的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创新团队、实验基地和实验平台。加快提高骨干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七、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二十九)分类考核。参照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和分领域评价指标,根据西部地区不同地域特点,设置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实施差异化考核。深入研究制定分类考核的具体措施。

(三十)财税支持。稳妥有序推进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改革。中央财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领域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中,继续通过加大资金分配系数、提高补助标准或降低地方财政投入比例等方式,对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补助,加大倾斜支持力度。考虑重点生态功能区占西部地区比例较大的实际,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资金测算分配办法。考虑西部地区普遍财力较为薄弱的实际,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将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纳入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计算范畴。指导推动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调动市县积极性。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赋予西部地区具备条件且有需求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

(三十一)金融支持。支持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更好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加大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支持力度。支持轻资产实体经济企业或项目以适当方式融资。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依法合规探索建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领域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三十二)产业政策。实行负面清单与鼓励类产业目录相结合的产业政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精细度。在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进行动态调整,与分类考核政策相适应。适时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并进行动态调整。继续完善产业转移引导政策,适时更新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的支持力度,自然资源调查计划优先安排西部地区项目。凡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在当地优先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鼓励新设在西部地区的中央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当地注册。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

(三十三)用地政策。继续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合理增加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加强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的用地保障。支持西部地区开放平台建设,对国家级新区、开发区利用外资项目以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产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推进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国家统筹管理下实现跨省域调剂。

(三十四)人才政策。努力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西部地区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选拔符合西部地区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结合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科技人员等扎根西部。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分红等中长期激励。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西部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允许退休公职人员按有关规定在西部地区创业。

(三十五)帮扶政策。深入开展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青海等省藏区以及对口帮扶贵州等工作。继续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定点帮扶。支持军队发挥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推动统一战线继续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鼓励东中部城市帮助边境城市对口培训亟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鼓励企业结对帮扶贫困县(村)。进一步推动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东部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任职,注重提拔使用在西部地区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继续做好公务员对口培训工作。

(三十六)组织保障。加强党对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领导,强化各级党组织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组织体系,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指导,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压实责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并推进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切实承担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适时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发挥好督查促落实作用。西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主动作为、真抓实干,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举措,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切实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西部地区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精力干实事。东中部地区及社会各界要继续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8日01版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教思政〔20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政法委、网信办、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团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政法委、网信办、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委,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2.目标任务。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理论武装体系

3.加强政治引领。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予以抵制。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开展理论教育培训,编写出版理论读物,打造示范课堂,运用各种载体分群体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工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推动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各方面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厚植爱国情怀。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打造推广一批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化作品,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5.强化价值引导。研究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师生行为规范,组织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走进高校,面向广大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的宣传选树。

三、学科教学体系

6.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遴选名师大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7.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推出一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规划编审和规范选用工作。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

8.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9.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提高研究生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持续开展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等系列活动。

四、日常教育体系

10.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加强劳动教育。

11.繁荣校园文化。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加强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

12.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切实增强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各高校应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设立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

13.促进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作用,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强化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升预警预防、咨询服务、干预转介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五、管理服务体系

14.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健全管理服务育人制度体系,宣传推广一批管理服务育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制度育人环境。

15.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强化党的领导,健全骨干遴选程序。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委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指导教师,突出分类指导,支持有序发展。

16.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园区开展工作,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

17.完善精准资助育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完善档案、动态管理。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六、安全稳定体系

18.强化高校政治安全。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严格实行审批制度。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渗透,防范校园传教活动。

19.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持续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把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20.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切实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严格落实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要求,强化安全基础建设,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21.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高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完善相应协调和会商机制,落实“一岗双责”。完善预警预防、综合研判、应急处置、督查报告、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

七、队伍建设体系

22.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轮训、实践锻炼等制度。完善教师评聘考核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实施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计划。充分发挥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示范带头作用。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加强对海外归国和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失德教师的惩戒力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23.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参照校内管理岗位比例,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优秀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各高校要切实履行辅导员选聘工作的主体责任,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辅导员选配工作。各地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并督导各高校严格落实专职辅导员人事管理政策,按规定签订聘用合同,不得用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辅导员。鼓励选聘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国家示范培训、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专项计划。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置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各高校应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

24.加大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集中教育培训和后续跟踪培养。

八、评估督导体系

25.构建科学测评体系。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推动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并纳入政治巡视、地方和高校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

26.完善推进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

27.健全督导问责机制。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对履职尽责不力、不及时的,加大追责力度。实行校、院系、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纳入党纪监督检查范围。

九、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

28.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各高校党委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体制机制、项目布局、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定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领域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落实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落实直接责任。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学生。

29.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班子建设、健全集体领导机制、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优化支部设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强党支部书记队伍。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着重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鼓励校企、校地党支部共同开展组织生活。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做好推优入党工作。

30.强化工作协同保障。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咨询作用,加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力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引导地方和高校增加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教育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共青团中央

                                     2020年4月22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教高厅函〔2020〕6号

 

科技飞速发展引发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进程、国际竞争格局。加快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科技创新人才,抢抓科技发展机遇,是高等教育承载的历史使命。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经研究,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推动整体实力强、专业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以提供优质资源和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抓手,以改进体制机制为保障,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建设,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锻造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体制机制范例,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三、建设原则

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中国特色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路径。

坚持面向未来。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研判,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技术的发展,需要超越现实;未来技术的实现路径,需要持续探索;未来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推进。要勇塑前瞻性思维、勇舍趋于成熟的技术、勇趟技术发展深水区、勇闯技术进步无人区。

坚持交叉融合。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等,鼓励各高校依据学科优势特色,聚焦一个或多个未来技术领域,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科体系,促进基础、应用等学科复合,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主动引领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科教结合。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有效模式。引导高校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基地和资源更大范围开放共享,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创造条件。

坚持学生中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设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强化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数理融通能力,为未来技术的创新研究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课程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营造创新无边界、思维无界限的人才培养生态。

坚持开放创新。立足长远,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体现开放的思维,展示包容的气度,开展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探索。在开放中实现中外交流、汇聚各方资源、跨越院系鸿沟、促进交叉融合,在包容中推进探索、支持实践、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持续超越分歧、扩大共同利益、有效应对挑战、不断创造未来。

四、建设任务

(一)凝练未来技术特色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实际、人才队伍结构特点,在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领域,打破传统按照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凝练独具优势的、基于专业交叉的未来技术特色。以关乎国家战略发展和人类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为基点,促进学科交叉和跨界知识融合。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坚定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学生中心,聚焦学生创新能力、审辩思维、持续发展、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结合关键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探索形成以科技前沿技术为驱动的面向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关注学生科研兴趣、基础和发展潜力,完善导师制和学分制,优化学生遴选和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成长路径。坚持兴趣激励、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原则,构建包含研讨课、案例分析课、科技前沿课的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学业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学业挑战度、延展学业深度,为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留足空间。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丰富学生知识领域;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混合现实、量子计算等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三)革新教学组织形式

以组织模式创新为抓手,引领带动工程教育在理念、范式、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全链条、深层次变革。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时空限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对现有培养体系、资源要素、管理模式进行大胆革新,面向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猜想平台,激励学生提出新的科学猜想,尝试解决已有的科学猜想、揭示新的科学事实和预见新的科学规律,以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探索未知。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平台,充分发挥关键共性、前沿引领、颠覆性等技术中重大实践和基础理论问题的牵引作用,瞄准未来技术发展,探索基于项目的动态教学组织形态。

(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适应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特点,推动大师领航,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造诣深厚,学科背景交叉、学缘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热心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对科技发展前沿有极强敏锐性和把控能力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在传播科学知识上学为人师、在弘扬科学精神上身体力行。

(五)深化国际合作

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和互学互鉴,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学生培养,选派优秀学生访学交流,为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吸引高水平国外本科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未来挑战提供人才保障。

(六)汇聚各方资源

汇聚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为未来科技发展和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未来技术发展、产业变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入行业领军企业最优质资源,面向未来技术发展需求,将前沿科学技术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经费和资源持续投入机制,为师生潜心研究前沿技术提供坚实保障。鼓励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之间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经验的实时共享,汇集多方优势资源,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发挥人才培养溢出效应。

(七)优化管理机制

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建设大学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融入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全过程。健全未来技术学院管理体系,建立面向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与校内有关学院、部门的协同联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专家委员会等机制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实时评估,按年度发布建设进展报告。

五、建设立项

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规划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布局,指导和组织开展未来技术学院立项建设和评估。

(一)申请条件

未来技术学院应已具备或近期可以达到以下基础条件:

1.主要依托专业或学科已经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或“一流学科”建设范围,具有相对优势;

2.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

4.初步形成理念先进、顺畅运行的管理体系;

5.学校能够提供相对集中、面积充足的物理空间,每年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用于人员聘任、日常运行;

6.学校给予发展所需政策扶持。

(二)立项程序

1.依托高校根据未来技术学院总体定位、建设思路,紧密结合实际,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开展建设,搭建基础教学与管理团队,明确体制机制。

2.具备条件的直属高校直接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其他高校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向教育部提出申请。

3.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重点考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等,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进行培育建设。

4.教育部将统筹各类资源,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予以政策、经费支持和倾斜,推动稳定发展。

(来源:教育部网站)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5月9日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尹力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今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疫情就是命令。1月16日首例疑似病例报告后,省委省政府立即作出部署,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24日全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26日省委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设立应急指挥部并下设13个工作组(专班),全面加强统一指挥,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有力有效开展防控工作。我们坚决停止春节期间大型活动和聚会聚餐,关停景区景点和公共文化场馆。运用大数据和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迅速查找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全省城乡做到了“找得到、管得住、服务好”。坚持“四早”和“四集中”原则,坚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全省确定1049家发热门诊和226家定点医院、准备8745张床位,并运用5G技术开展远程指导和会诊。坚持依法防控,及时公开发布疫情信息,认真回应群众关切。多渠道筹集医疗防护物资,及时保证免费救治患者和群众防护需要,坚决遏制了疫情扩散势头。

春节后,我们率先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分区分级防控,出台精准防控100条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抓好春耕生产,灵活安排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群众生活生产物资调度储备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涉疫违法行为。出台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系列政策措施,口罩日生产能力由疫情初期的42万只提升到后来的2000万只,防护服、红外测温仪等医疗防护物资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有力地保障了疫情防控需求。始终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积极实施“春风行动”,主动对接广东、浙江等10个省(市)互认健康证明,组织“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实现2374万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2月下旬以来,针对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我们加强专业化防控,细化社会化防控措施,强化首站首诊首问责任,做到信息收集、卫生检疫、隔离观察、医疗救治等工作无缝衔接,对境外入川人员实现从“国门”到“家门”的闭环管理。3月18日以来,183个县(市、区)保持低风险状态,省内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全面复工,各类学校正有序开学复课,医疗机构恢复正常秩序,全省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全面恢复。截至5月6日,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61例,治愈出院558例、死亡3例;目前尚有未解除隔离的无症状感染者8例,在接受医学观察的各类人员204例。面对新发传染病很大不确定性,我们要全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

回顾近4个月的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根本保证。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省委直接领导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有力保障。各级领导干部担当担责、身先士卒,城乡基层党组织闻令而动、筑强堡垒,形成了共克时艰的中流砥柱。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奉献,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强大力量。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舍小我为大家,齐心协力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广大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守护着一方平安,传送着人间温暖;广大企业家踊跃捐款捐物,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更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全省70多万医疗卫生人员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上千名医疗卫生人员驰援湖北、黑龙江战斗在第一线,医疗专家远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开展援助,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四川人民的优秀儿女。

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科技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基层党员干部,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指战员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四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二、关于2019年工作

去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圆满完成了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6616亿元、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1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7%。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重大进展。

我们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全省政府系统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做到思想认识、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组织领导“四个到位”,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热情,汇聚起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力量。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担负党建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抓好“以案促改”,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归并减少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抓好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全省性会议和省级发文压减三分之一,一般性支出压减55亿元。

法治建设更加深入。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4件,制定、废止省政府规章6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974件、省政协委员提案1083件,建立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省政府网站绩效第三方评估排全国第2位。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如期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权力减少51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证明事项进一步精简,“天府通办”注册用户达1107万,全省依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达98%,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

我们坚持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对经济运行的统筹调度得到加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及时召开全省重点项目、减税降费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等现场会,细化完善工作措施,派出工作组对困难地区和企业进行帮扶。新增减税降费约800亿元,多渠道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克服财政收支矛盾,实现了“三保一优”。投资消费持续扩大。实施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加快建设,成贵高铁全线通车,巴中恩阳、甘孜格萨尔和宜宾五粮液3个机场通航,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完工,广元港建成投运,阆中机场、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新三直”特高压工程和龙塘、江家口水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促进消费升级,持续开展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康养经济等新兴消费蓬勃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占比达5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4%,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增长13.8%,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

我们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精准脱贫取得关键进展。投入1500多亿元,实施19个扶贫专项。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扎实抓好问题整改。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和省内对口帮扶持续深化。50万人实现脱贫,31个县摘帽验收,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四川藏区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进一步增加,沱江水质显著改善、87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达85个、水环境质量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重大风险有效防控。政府债务规模严格控制在限额内,完成隐性债务年度化解任务。出台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稳妥有序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我们大力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区域协同开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干支联动更加紧密。组建区域协同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推进46个重大项目(事项),成都“主干”引领辐射作用增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特点显现,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加快,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深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浙粤桂渝黔滇等省份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超过1万亿元。马尔康至青海久治等高速公路开工,进出川大通道达34条。自贸试验区建设更加扎实。出台自贸试验区条例和45条支持措施,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任务实施率达97%,6项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对外开放合作更加务实。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友城论坛、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等活动成果丰硕,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全省开行国际班列3186列,成都国际铁路港、宜宾、泸州综合保税区和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新获批在川设立外国领事机构2家、达19家,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5家、达352家,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29对、达311对。双流国际机场新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条、达126条,旅客吞吐量达5585万人次,其中出入境旅客突破700万人次,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展到11个市,四川与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全面深入。

我们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工业“5+1”产业体系基本构建。聚力培育16个重点产业和数字经济,京东方绵阳6代线、吉利乘用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增长9.6%,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率先突破1万亿元。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筑业总产值达1.47万亿元。农业“10+3”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粮食总产量近700亿斤,建成高标准农田395万亩。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川茶川菜川果川药等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6.5%。出台生猪保供和恢复生产系列措施。服务业“4+6”产业体系初步形成。4大支柱型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6大成长型服务业不断壮大。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4%。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社会融资规模新增9653亿元,存贷比提升3.61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增长16.2%,境内外上市公司新增13家。文旅融合发展开创新局。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出台“1+1+ 2”政策,命名10个“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十大文旅品牌,旅游总收入增长14.7%。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产业快速发展。九寨沟景区恢复开放,新创5A景区1家、4A景区32家。

我们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创新,全社会活力持续迸发。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国务院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总体完成,20条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和通航飞行网络建设取得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结构性去产能任务基本完成,分类处置“僵尸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组建四川国际博览集团、省港航投资集团,省属国企利润总额增长19.5%。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开展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一般工商业电价下降11.7%,减轻全社会用电负担216亿元。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第三次国土调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任务完成,供销社双线运行专项改革通过验收。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极深地下实验室、子午工程二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159项重大成果转化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建成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950余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超过3万个,科技型中小企业9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3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达1.8万亿元。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措施,开通维权服务平台,建立民营企业评议政府部门工作机制,新增市场主体98.9万户。

我们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呈现良好势头。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政策,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市、区)77个、超500亿元的18个、超1000亿元的9个。乡镇区划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把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作为全省重大基础性改革,优化乡镇区划设置,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已减少乡镇1170个,减幅约30%。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建成1.6万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改造农村土坯房58万户、农村危房16万户、农村厕所118万户,41.4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清产核资,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15家,新认定省级传统村落177个。扎实开展“大棚房”和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城镇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全省城镇住房发展规划,棚户区改造19.9万户,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项目959个、地下综合管廊166公里。在18个地级以上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新增省级特色小城镇37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成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推进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岸线保护,加强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新建成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省市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治理石漠化和旱区土地64.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5044平方公里。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力度加大。抓好沙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治理草原生态1646万亩,修复退化湿地4.5万亩。开展川西北民生项目木材替代行动,林木采伐减少30%。河长制湖长制常态化推进。开展“清四乱”行动,与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机制,严厉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绿化全川行动深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24.6万亩,营造林93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建设竹林风景线17条370公里。

我们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筹集资金近1000亿元扎实办好30件民生实事。新改建农村公路2.5万公里,所有建制村通达邮政快递。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举措,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重视农民工服务保障,122个劳务大县设立农民工服务中心,“蜀乡亲”手机客户端上线运行,开展专列专车、走访慰问、根治欠薪、证照办理、专场招聘五大专项行动。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惠及500多万名困难群众,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建幼儿园1906所,165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高,新增普通高校7所、达126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上涨势头得到控制,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加快完善。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等建成投用,新增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举办四川电视节、世警会等活动,扎实抓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筹备,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体育活动和赛事明显增加。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落地四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7%、20%。有效应对长宁地震、甘洛山体垮塌、乐山和雅安特大洪灾、汶川山洪泥石流等多起自然灾害,有力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强化药品安全监管。“七五”普法深入推进,完成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不断强化。完成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国家试点,创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80家。完成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得到健全,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下降11.3%,平安四川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妥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24个集体、30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档案保密、地方志和地质测绘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主要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稳定经济增长压力增大,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实体经济尤其民营经济困难较多;有的地方财政运转困难,金融风险不可忽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入托、上学、看病、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还没有妥善解决,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能力建设仍有待加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也存在不少短板;营商环境亟待改善,政策落实不到位时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将高度重视、直面问题,努力做好今后各方面工作。

三、关于2020年目标任务及考虑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特别需要指出,今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前所未有。当前,世界疫情还在扩散蔓延。受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全面下行,不确定因素陡增;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外需萎缩,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多,稳住经济基本盘压力增大;我省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降3%,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3%,大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困难、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面临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有着较大空间。

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根据多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的情况,我们提出: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5%左右,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坚决堵住境外疫情输入,扎实做好城乡社区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力量防治作用,强化无症状感染者发现与管理,落实复工复产复学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的防控责任,提升公众自我防护的科学意识和能力,严防疫情反弹。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积极进取,及时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把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作为工作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牢牢把握主动权,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各位代表,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真抓实干,聚焦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用好国家宏观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全省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四、关于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建议

第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尽锐出战、全力冲刺,努力破解疫情带来的新困难,确保剩余的7个县摘帽、300个村退出、20万人脱贫。

坚决攻克最后的深度贫困堡垒。挂牌督战凉山州脱贫攻坚,6月底前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住房建设任务,对“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发现问题逐项清零。综合施策解决特殊困难,优先支持贫困群众务工就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好控辍保学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继续铁腕禁毒、有效防艾。凉山彝区脱贫关系全省大局,我们要紧盯目标,决不松劲懈怠,坚决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摸排疫情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影响,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深化拓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和省内对口帮扶成果。做好脱贫攻坚普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第二,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充分用好国家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机遇,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稳定外贸外资,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补短板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加大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70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争取和储备。基本建成天府国际机场,同步推进“两场一体”运营筹备。建成成宜、攀枝花至云南大理等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加快成自宜、成兰、川南城际内自泸段、成昆扩能等铁路项目,达州机场迁建,“新三直”特高压、白鹤滩水电站和岷江犍为、龙溪口航电枢纽等项目建设。争取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都至西宁铁路、乐山机场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强电源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用电。强化省市县联动和要素保障,用好国家扩大专项债券规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政策。着力疏解投资堵点,健全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规范有序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转型发展。落实民营经济20条、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3条等政策措施,视情适当延长部分政策措施执行期限、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加大减负、金融、财税等支持力度,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帮扶。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制度,开展民营企业评议政府和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探索实施“金融顾问”制度。继续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政府依法签订的协议和作出的承诺必须履行到位,坚决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鼓励领导干部为民营企业点对点帮助解决困难,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健康成长。

促升级激活消费需求。实施消费提升行动,稳定传统大宗消费,支持开展“汽车下乡”、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培育汽车影院、线上旅游等消费热点。帮扶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稳回升。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等新场景,改造提升步行街,鼓励传统百货店、老旧工业厂区等改造成新型消费载体。建设城乡市场流通网络,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抓好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提升“四川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更大规模“川货出川”。

优结构稳外贸稳外资。落实稳定外贸发展9条措施,支持重点外贸企业全面复产达产,推动医疗防护用品出口。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加大重点国别市场拓展力度,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抓好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编制外商投资指引,创新线上招商,有序恢复线下招商,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第三,千方百计保居民就业。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持续加深,坚决把稳就业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打好“组合拳”,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落实国务院应对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22条等各项稳就业政策。动态摸排受疫情影响的失业人员底数,及时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支持企业间短期用工余缺调剂,帮助个体工商户正常营业。引导大型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挖掘就业岗位潜力,大力开发乡村保洁、生态护林、道路养护等公益性岗位。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有效利用各级农民工服务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网络招聘活动,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招聘、面试、录用方式,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见习岗位。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支持劳动者灵活多样实现就业。统筹做好下岗工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

强化就业保障。成立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督促落实,压实促进就业工作责任。加大就业补助资金和稳岗补贴投入力度,统筹用好就业创业、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资金。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抓好就业形势监测研判,做好化解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

第四,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抓住机遇、勇担使命,唱好“双城记”,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与重庆协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中心两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科学做好规划编制。积极参与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谋划好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路径。推动编制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规划。支持达州、广安、遂宁、资阳、内江、泸州等地与重庆区(县)加强合作,新建一批新区、合作区和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共同实施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

推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加快成渝中线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成南达万、西渝高铁四川段和南充至重庆潼南、内江至重庆大足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做好渝昆铁路四川段等项目建设,打造成渝1小时通勤圈。推进成渝地区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西部科学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加快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进通关一体化。联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安居乐业的高品质宜居地。

深入推进干支联动。建立财税分享激励、用地指标协同供给等机制,促进设施互通、产业协作、开放共享、环境共治。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加快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强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分工协同。推进川南经济区开放平台共建共享,加快内自同城化,建设宜宾三江新区。促进川东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攀西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和安宁河谷综合开发,突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主体功能。

第五,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是我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务必紧盯既定方向,打造一批特色支柱产业。

聚焦工业“5+1”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制造强省建设,重点抓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一芯一屏”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发展软件产业,抢占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网络应用和超高清视频等产业高地,加快建设数字四川和智慧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电科成都产业基地、惠科8.6代线、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恒力新材料产业园、中兴能源、天府国际生物城、资阳口腔产业园、万华化学西南基地、药明康德产业基地、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精准电价政策,建设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壮大绿色载能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进一步提升川酒品牌形象,让川酒香飘天下、享誉海外。

突出农业“10+3”擦亮金字招牌。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级2个,新增省级30个以上,带动市县建设300个以上。实施“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建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加快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推进天府农博园、省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重点项目。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压实“菜篮子”市长责任,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务必满足全省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为全国农产品供应作出贡献。

提升服务业“4+6”优化产业结构。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制定服务业发展系列政策。实施“互联网+服务业”、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等“八大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大类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人力资源、川派餐饮、医疗康养、家庭社区6大类服务业。推动成都、绵阳、泸州等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开展服务业百强项目、企业、品牌创建。促进咨询、会计、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组建四川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险资入川规模。加快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眉山乐高乐园、攀枝花红格运动康养等项目建设,培育音乐动漫、旅游演艺、特色民宿、研学旅游等新业态。

第六,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创新。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提升全域开放水平,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着力培育新动能。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完成四川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革,推进增量配电和输配电价改革。完善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能源资源就地转化。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探索建立财政产业发展资金分配与项目产出效益挂钩机制。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地方国有金融资本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入市。做好事业单位等方面改革。

推动开放发展取得新突破。召开全省开放发展大会,出台深化对外开放系列政策。积极推动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抓好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发展和中国—欧洲中心建设。做好成都国际铁路港、宜宾、泸州综合保税区和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筹建工作。用好各类开放平台,推动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加快隆黄铁路改造,与渝桂黔等省份携手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南向开放主通道通畅能力和物流效率。统筹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能。争取更多的领事机构或签证中心落户成都,促进更多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四川。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制定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争取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在川布局。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产业技术攻关,开展区块链等重点技术行业示范,加快成都超算中心建设。建好中国(绵阳)科技城、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深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带动通航产业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出台扩大高校院所科研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打造各类孵化载体,促进“双创”升级发展,激励各类人才在四川创成业、创好业。

第七,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向融合发展转型的新路子。

推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村庄清洁“五大行动”和路、水、电、气、通讯“五网”建设。探索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动力电全覆盖,让越来越多的乡村亮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分类区制定方案,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联动,提升县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开展“小县优城”试点。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设区。

推动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双百工程”,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改造棚户区10万户、老旧小区4000个46万户。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推进城市地下或立体停车场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作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越来越多的老乡真正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第八,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省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增强上游意识、建设生态屏障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

全力加强污染防治。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现省级生态环保专项督察全覆盖,加强生态环境派驻监察。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建设,扎实做好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工作。

强化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建设。深入推进长江廊道造林和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完成无序开发小水电清理整顿,开展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提升入河排污口。加强黄河流域及川西北高原湿地草原生态保护。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创建。做好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深化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创建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大规模绿化全川,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等综合防治。推进铁路、公路沿线环境治理。

强化绿色发展保障。完成省级和“五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规划编制。强化“三条红线”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清理整治。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防止环境污染问题反弹回潮,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第九,确保兜住民生底线和持续加强公共服务。高度重视疫情对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注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保障好基本民生,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继续做好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抓好30件民生实事。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服务水平。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制度,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进一步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工程”,补齐婴幼儿照护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低保人员、优抚对象、困境儿童、受灾群众等群体生活保障,做好基本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集中开展走访救助,对基本生活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解决群众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筑牢全省生物安全防线。深入实施健康四川行动和疾病预防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远程诊疗设施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实现三医改革联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形成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方法,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启动义务教育教师“安身工程”“安心工程”,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深化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产教融合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建设长征干部学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提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及周边环境。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打造智慧广电媒体。打造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丰富群众身边的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村级农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快成都东安湖体育中心建设和院校运动场馆改造,为办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做好准备。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升科普工作水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红十字事业,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做好档案保密、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等工作。

第十,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把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重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完善乡镇运行机制和经济发达镇相关改革政策,做大做强中心镇。稳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创新现代乡村治理制度。推动街道职能转变,让社区把更多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包容、更温暖。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责任,稳妥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开展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刻汲取“3·30”西昌森林火灾教训,认真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治理火灾、洪灾、地质灾害、安全生产等各类隐患,严格落实责任,坚决遏制灾害事故多发势头。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修订完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运用现代科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让群众生活得更安全更放心。

深化平安四川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惩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深化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深入开展禁毒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和处置能力,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关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着力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对标对表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增强斗争精神,强化使命担当。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和“袍哥”文化,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着力推进依法履职。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评估。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和规范化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坚持依法统计,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制定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实现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县级全覆盖。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各界舆论监督,让政府在阳光下高效运行,做到人民政府为人民。

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对标国家营商环境指标体系补短板、强弱项。自贸试验区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互联网+监管”平台。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投资项目“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看”。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完成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改革,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统筹省直部门信息化建设,整合数据资源,聚力打通“信息孤岛”。

着力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政府工作日益复杂繁重、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克服本领恐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各级行政学院的作用,有计划分步骤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着力强化廉政和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精文简会,减轻基层负担。以推动工作落实为导向,提升督查检查考核实效,引导和监督干部积极履职尽责。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全省各级政府继续压减一般性财政预算支出和“三公”经费,减少政府开支,建设节约型机关,管好用好钱袋子,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增强必胜信心。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而不懈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3)“春风行动”:原指每年春季进行的招聘等就业促进行动,这里指为统筹做好道路运输疫情防控和农民工返岗出行保障,按照“省级统筹、属地负责”和“政府牵头、部门协同,统一组织、供需对接,全程管控、安全温馨”的原则,成立由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和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组织实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

4)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718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5461元、5140元。201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661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154元、14670元,由此,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

5)“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从2019年5月底开始,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具体目标是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

6)“以案促改”:在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后,深入剖析发案原因,研究案发规律,罗列问题清单,找准制度漏洞,制定整改方案,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

7)“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8)“双随机、一公开”:在市场执法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9)“天府通办”:四川政务服务的品牌,包括四川政务服务网、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支撑体系、移动客户端及各类小程序,目标是实现全省政务服务全域可办、一网通办、一次办成。

10)“最多跑一次”: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办理一件事,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从提出申请到收到办理结果全程只需一次上门或者零上门。

11)“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2)“三保一优”: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优结构。

13)“新三直”特高压工程:四川水电外送通道,指雅中—江西、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14)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和“万企出国门”。

15)“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6)新获批在川设立外国领事机构2家:尼泊尔、希腊。

17)“5+1”现代工业体系:“5”指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万亿级支柱产业,“1”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18)“10+3”现代农业体系:“10”指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3”指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等产业支撑。

19)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广汉市、邛崃市、安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20)“4+6”现代服务业体系:“4”指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大支柱型服务业,“6”指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6大成长型服务业。

21)“1+1+2”政策: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以及《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

2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指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

2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西南交通大学1项,电子科技大学1项。

24)“大棚房”:以农业大棚为名进行非农业建设。

25)新建成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都市金牛区、大邑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宝兴县。

26)“清四乱”行动: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

27)“蜀乡亲”手机客户端: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移动端(可在四川农民工服务网下载),具备信息服务、在线办事、互动交流三大功能。

28)新增普通高校7所: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广元中核职业技术学院、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资阳口腔职业学院、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

29)“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0)“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旨在帮助民族地区学前适龄儿童学会普通话,消除语言障碍,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打下基础。该行动于2018年5月开始在凉山州试点,目前已实现全覆盖。

31)“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32)“两场一体”运营:推进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空地一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工作,提高两场互联互通水平,打造高品质的联程联运示范枢纽。

33)“一芯一屏”:“一芯”指集成电路,“一屏”指新型显示。

34)“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五横”指都江堰供水区、玉溪河供水区、向家坝供水区、长征渠引水、引大济岷(含引青济岷)5个西水东引供水工程,“六纵”指武都引水、升钟水库供水区、亭子口水库供水区、罐子坝水库供水区、大桥水库供水区、通口河引水6个北水南补供水工程。

35)天府农博园:即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四川农博会举办地,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

36)省种质资源基因库:位于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建成后可保存农、林、牧、渔、草种质资源40万份。

37)服务业“八大行动计划”:即“互联网+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提升、中心城区转型发展、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服务消费升级、服务业标准领航和服务业“三百工程”行动计划。
38)“小县优城”:是指对人口数量少、居住分散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县(市、区),按照形态优美、功能完善、产业强劲、环境宜居、治理有效的要求,统筹实施城市化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富有独特魅力、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县城。

39)城市生态修复“双百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计划到2020年底,在全省城镇规划区内建设100个城市山体森林公园、100个城市水体湿地公园。

40)污染防治“八大战役”: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

41)“两山”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42)“三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43)30件民生实事: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重点事项,确定30件当年实施、当年完成的民生实事,包括减免非民族自治地区幼儿保教费、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等。

44)“金通工程”:乡镇及建制村通客车的提质升级版,以统一乡村客运标识、统一招呼站(牌)、统一车辆外观、统一从业人员标识为抓手,以建设美丽清新、安全绿色、便捷优质、精细管理乡村客运为主要任务,建人民满意乡村客运服务体系。

45)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工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扩面增效工程、机构养老服务提档升级工程、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工程、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工程、养老消费促进工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综合监管能力提升工程。

46)三医改革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

47)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在免费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免除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和公办普通高中3年学费,并为所有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经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和民办普通高中,按公办幼儿园和公办普通高中的财政补助标准给予等额补助。

48)“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9)“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省残联开展的精准服务残疾人工作模式,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一人一策”服务。

50)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19年11月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实施十大任务14个重点项目,目标是:通过3年建设整体提升全省应急救援能力水平。

51)新时代“枫桥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做法。

52)“证照分离”: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相对脱钩”,形成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证明体系。

53)“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看”:通过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效能全程网上监管,对重点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视频查看。

54)“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55)节约型机关:今年3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引导干部职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今年4月,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印发了四川省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2年,全省75%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达到创建要求。

(来源:《四川日报2020年05月15日01 版

 

 

上一篇: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实施细则

下一篇:学习资料2020年第四期